Lisa Young
Lisa Young
货币政策专家,拥有20年经验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在经济圈里非常有名的“沃尔克时刻”。
什么是“沃尔克时刻”?
简单来说,“沃尔克时刻” 指的是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时任美联储主席的**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为了对抗当时美国极其严重的通货膨胀,采取了极端激进的货币紧缩政策(主要是大幅加息),并最终成功驯服通胀的这一历史时期。
这个词现在常常被用来形容: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为了控制失控的通胀,不惜以引发经济衰退为代价,也要采取强硬、果断且不受政治压力的货币政策。
当时发生了什么?(故事背景)
想象一下70年代的美国,经济状况非常糟糕,得了一种叫“滞胀”(Stagflation)的怪病。
- “滞”:指的是经济停滞不前,失业率很高,大家找工作困难。
- “胀”:指的是通货膨胀严重,物价飞涨。今天的100块钱,到下个月可能就只值90块了,钱越来越不值钱。
这种“经济没增长,物价还疯涨”的情况让所有人都很难受,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成本飙升,整个社会怨声载道,对政府和未来都失去了信心。之前的几届政府和美联储想了很多办法,但通胀就像一头失控的野牛,怎么也拉不住。
沃尔克的“猛药”
1979年,保罗·沃尔克被任命为美联储主席。他是个身高两米多的大个子,性格也像他的身材一样强硬。他上任后,明确表示: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通胀这个妖魔鬼怪给打下去。
他的主要武器就是——疯狂加息。
- 加息是什么意思? 就是提高基准利率。你可以简单理解为,银行贷款的利息变得非常非常高。
- 有什么效果?
- 对企业来说,贷款建厂、扩大生产的成本太高了,干脆就不干了。
- 对个人来说,房贷、车贷的利息高到离谱,大家也就不买房买车了。
- 最终结果就是:整个社会的消费和投资都迅速“冷却”下来,经济活动被强行踩了急刹车。
沃尔克把利率从10%左右一路加到了惊人的20%!这在今天看来是无法想象的。
“短期的剧痛”与“长期的胜利”
沃尔克的这剂“猛药”副作用极大,美国经济很快就陷入了严重的衰退。
- 剧痛:失业率飙升到10%以上,无数公司倒闭,农场主破产。沃尔克成了全美最不受欢迎的人,国会里全是骂他的声音,甚至有人给他寄来木头,让他给自己造个棺材。他承受了巨大的政治压力。
但是,沃尔克顶住了所有压力,坚持认为“长痛不如短痛”。
- 胜利:到了1983年,效果显现了。失控的通货膨胀率真的从两位数被压制到了4%以下。通胀这头野牛终于被驯服了。
这场胜利意义非凡:
- 恢复了信心:它重新确立了美联储作为“通胀斗士”的信誉,让人们相信美元的购买力是稳定的。
- 开启了新时代:控制住通胀后,美国经济迎来了一段长达二十多年的“大缓和”(Great Moderation)时期,经济持续增长,通胀温和可控。
所以,“沃尔克时刻”既代表了那段痛苦的衰退时期,也代表了中央银行家为了国家经济长远健康,敢于做出艰难、不受欢迎决定的勇气和决心。之后每当全球哪个国家面临严重通胀时,人们都会讨论,它的央行行长有没有“沃尔克的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