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gaux Fischer
Margaux Fischer
Aerospace engineer specializing in satellite deployment.
好的,我们来聊聊星链(Starlink)这个项目。
你要问它最大的商业风险是什么,说白了,就一个词:盈利。
听起来很简单,但背后是个无底洞。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极其烧钱的生意,而且是持续不断地烧。
核心风险:能不能赚回本,并且持续赚钱?
这听起来像是所有生意的废话,但对星链来说,这个问题被放大了无数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恐怖的前期投入和持续的“折旧”成本
-
建造成本:发射一颗卫星的成本很高,而星链计划要发射几万颗。这包括了火箭的成本(好在马斯克自家有猎鹰9号,能回收,省了不少钱)和卫星本身的制造成本。这笔启动资金是天文数字。
-
最大的坑——持续更换成本:这是很多人忽略的一点。天上的卫星不是永久的,它们是有寿命的。星链的近地轨道卫星寿命大概只有5-7年。这意味着,就算你今天把4万颗卫星都发上去了,从第5年开始,你就得开始“以旧换新”,每年都要发射几千颗新卫星去替换掉报废的旧卫星。
打个比方:这就像你开了一家全球最大的出租车公司,但你的所有车,开5年就必须强制报废换新的。你可以想象这个持续投入有多可怕。公司的现金流必须能顶住这种消耗。
2. 激烈的市场竞争,全是“神仙打架”
- 亚马逊的Kuiper项目:这是星链最直接、最强大的对手。亚马逊有钱(非常有钱)、有技术、有全球最强的云服务(AWS),而且老板贝索斯也同样有自己的火箭公司(蓝色起源)。两个世界首富在天上“打架”,竞争必然惨烈,很可能会引发价格战。一旦打起价格战,盈利就更难了。
- 其他玩家:除了亚马逊,还有已经提供服务的OneWeb公司,以及欧洲、中国等国家队选手也在布局自己的卫星互联网。市场不是星链一家独大,它需要从中抢夺用户。
3. 用户规模和定价的“两难困境”
- 目标用户:星链的主要市场是传统光纤和4G/5G基站覆盖不到的偏远地区、海洋、航空等。这个市场虽然存在,但用户总数和付费能力是有限的。一个非洲偏远村庄的用户,能付得起和美国用户一样的月费吗?
- 定价难题:现在星链的设备(天线锅)和月费并不便宜。价格太高,会把大量潜在用户挡在门外,用户数量上不去;价格太低,又无法覆盖它那恐怖的成本。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在全球不同消费水平的地区推行,是个巨大的挑战。
4. 政治和监管风险:“看人脸色”的生意
- 落地许可:星链是个全球性的服务,但它要在哪个国家提供服务,就必须获得那个国家政府的批准,这叫“落地权”。
- 安全担忧:很多国家会出于国家安全、信息监管等考虑,不愿意让一家美国公司的网络覆盖自己的全境。比如,俄罗斯、中国等大国基本不可能让星链无限制地运营。这会直接砍掉大块的潜在市场。
总结一下
星链的技术非常酷,它解决了很多“从无到有”的上网问题,绝对是革命性的。
但从商业角度看,它就像一场豪赌。赌的是,靠着向那些最需要网络的人收取高昂费用,以及未来可能拓展到飞机、轮船、汽车等移动场景,所赚来的钱,能不能跑赢卫星不断“折旧”和替换的烧钱速度,同时还要顶住亚马逊等巨头的疯狂竞争。
所以,它最大的风险,就是这个商业模式最终算下来可能是一笔亏本买卖。技术上的成功,不一定能直接换来商业上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