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你必须在某个领域成为专家,并拥有独特知识”?

哈喽,朋友!看到这个问题,我深有感触。这不仅仅是纳瓦尔的一句“鸡汤”,它几乎是这个时代个人发展的底层逻辑。我试着用大白话,结合一些自己的理解,跟你聊聊这件事。


为什么说“你必须在某个领域成为专家,并拥有独特知识”?

你想想看,在现在的社会上,我们大多数人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我们很可能是一个“标准件”。

比如,一个普通的会计、一个普通的程序员、一个普通的营销专员。公司招聘的时候,有一套标准,我们符合这个标准,就被招进来了。如果我们走了,公司可以按照同样的一套标准,很快再招一个新人来顶替我们。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价值是由市场决定的,而且是和无数个跟我们差不多的“标准件”一起被定价。你觉得你的议价能力能有多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内卷”——在一条拥挤的赛道上,跟无数人争抢有限的资源。

而“成为专家,拥有独特知识”,本质上就是让你从一个“标准件”,变成一个“定制件”,甚至是“孤品”。


这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让你变得“不可替代”,告别内卷

打个比方,有两家餐厅。

  • 一家是满大街都有的快餐店,卖的是标准化的汉堡薯条。味道还行,但也没什么特别。你想吃汉堡,去A家、B家、C家都差不多。这家店只能靠地段、价格和一点点服务来竞争。
  • 另一家是城里一个不起眼小巷子里的私房菜馆,老板兼大厨有一道祖传秘方的招牌菜,全城独此一家。想吃这道菜的人,不管路多远、队多长、价格多贵,都得来他家。

那个快餐店,就是拥有“普通知识”的我们。而那个私房菜馆老板,就是拥有“独特知识”的专家。

他的“独特知识”(那道祖传秘方菜)让他拥有了定价权,让他摆脱了和所有快餐店的直接竞争。他不需要内卷,因为他自己就是一条赛道。

2. 建立你的个人“护城河”

“护城河”这个词是巴菲特提出来的,本来是说公司的。但用在个人身上也特别贴切。

就像古代的城堡,外面有一条又宽又深的护城河,敌人就很难攻进来。你的独特知识,就是你职业生涯的“护城河”。

  • 普通知识的护城河,就像一条小水沟,谁都能轻易跨过去。比如,你会用Office软件,这很重要,但几乎人人都会,它保护不了你。
  • 独特知识的护城河,可能由下面这些东西构成:
    • 你在某个细分领域十年如一日的深耕。
    • 你掌握了A、B、C三个看似不相关的技能,但你把它们独特地组合在了一起。(比如,你既是顶尖的程序员,又是一个出色的公开演讲者)
    • 你对某个新兴领域有超前的认知和实践经验。

这条河越宽越深,别人就越难模仿和替代你,你的职业生涯就越安全,价值也越高。AI时代来了,最先被替代的,一定是那些“护城河”最浅的人。

3. 获得“杠杆”,让机会来找你

纳瓦尔很喜欢谈“杠杆”。没有独特知识,你只能出卖你的时间,一份时间换一份钱,这是没有杠杆的。

当你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你的名字就成了一个品牌。

  • 人们遇到相关问题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你
  • 机会(比如好的项目、合作、职位)会主动来找你,而不是你拿着简历到处去求职。
  • 你的一个判断、一篇文章、一个作品,可以被很多人学习和使用,影响力被放大了。这就是杠杆

你想想,如果你的心脏需要做手术,你是想找一个什么都懂一点的全科医生,还是一个专攻心脏搭桥手术的顶级专家?你肯定会想尽办法找到那个专家。这时候,专家就拥有了极大的主动权和杠杆。


那么,怎么打造自己的“独特知识”?

这听起来很难,但并非遥不可及。纳瓦尔也给出了方向:

  1. 不要追热点,要去追寻自己真正的好奇心和热情。 因为只有真正的热爱,才能支撑你投入一万个小时去钻研,而这个过程对你来说是“玩”,在别人看来却是“苦工”。
  2. 把不同的技能组合起来。 你不一定要在单个领域做到世界第一,但你可以做到几个领域的“组合第一”。比如“一个会写代码的产品经理”、“一个懂心理学的漫画家”,这种独特的组合本身就是一条宽阔的护城河。
  3. 保持学习,尤其是在新领域的边缘学习。 新技术、新模式刚出现的时候,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这是普通人成为专家的最佳时机。

总结一下

所以,这句话的核心思想就是:别再只想做个“合格”的螺丝钉了,要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台没人能造出来的、能解决特定关键问题的“精密仪器”。

这很难,需要长时间的专注和积累。但这样做,不是为了成为别人眼中的“大牛”,而是为了获得内心的安宁、职业的自由和人生的主动权。

与其在红海里拼得头破血流,不如自己挖一条独特的护城河,安心做“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