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尾市场中,创作者的收入分配是更公平了,还是更加两极分化?
哈喽,朋友!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特别现实,很多人都在讨论。我试着用大白话,结合咱们平时能看到的一些现象,来聊聊我的看法。
你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正确答案是:两者同时发生了。 市场为更多人打开了赚钱的门路(看起来更公平了),但最终的钱,却比以前更加集中地流向了极少数的头部玩家(结果更加两极分化了)。
听起来有点矛盾,对吧?咱们把它拆开来看。
一方面,机会确实更多了,看起来更公平了
这要归功于“长尾理论”的魔力。
咱们打个比方,想象一下20年前的状况:
-
旧世界(短头市场):你想当歌手,就得被唱片公司看上;你想当作家,就得被出版社编辑相中。这些公司就是“看门人”,他们决定了谁能出头。市场上的货架是有限的,只能摆最可能大卖的“爆款”。绝大多数有才华但不够“大众”的人,连展示的机会都没有。
-
新世界(长尾市场):现在呢?有了抖音、B站、YouTube、小红书、公众号…… 你只要有个手机,就能成为创作者。货架是无限的。你喜欢研究宋朝历史、你擅长做某个地方的小众菜、你专门测评冷门的电子产品…… 无论你的兴趣多小众,在互联网上,你总能找到那么一小撮和你“臭味相投”的粉丝。
这就是长尾理论的核心:给了无数“非主流”创作者一个被发现和赚到钱的机会。
- 门槛降低了:你不需要任何人的批准,就能发布作品。
- 小众也能活:你不需要100万个粉丝,可能只需要500个愿意为你付费的铁杆粉丝,就能通过广告、带货、知识星球、充电等方式,获得一份还不错的兼职甚至全职收入。
从这个角度看,能靠创作赚到钱的人,总数确实是大大增加了。一个以前在小县城里默默画画的人,现在可以在网上卖画、开课,养活自己。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这不就是一种“公平”吗?给了普通人一个过去没有的机会。
另一方面,现实却是残酷的:收入更加两极分化
机会多了,但结果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就好比一个巨大的金字塔,底座变得无比宽大,谁都能站上来,但塔顶却变得又高又尖,只有极少数人能爬上去,而且他们拿走了绝大部分的金子。
为什么会这样?
-
算法的“马太效应” 平台的核心是算法推荐。算法的目标是留住用户,所以它会优先推荐那些已经被证明很受欢迎的内容。一个视频火了,平台会把它推给更多的人,让它更火。这就是“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这导致流量和注意力极度集中在少数头部创作者身上。你刷10个视频,可能7个都来自那几个你熟悉的大V。
-
赢家通吃(Winner-Take-All) 在数字世界里,消费一个头部内容和一个腰部内容的成本是一样的(都是花时间点一下)。既然如此,用户为什么不选择那个“最好”的呢?这就导致了赢家通吃。比如你想学做菜,你可能会直接去搜那些粉丝几千万的美食博主,而不是一个只有几千粉丝的博主,哪怕后者的内容也很好。结果就是,头部1%的创作者,可能拿走了整个平台90%的收入。
-
“长尾”虽长,但极其“扁平” 那条长长的尾巴里,确实包含了无数的创作者。但对于其中99%的人来说,收入可能只是“微薄”的零花钱。一个月几十、几百块,离“养活自己”还差得很远。他们虽然进入了市场,但在收入分配的棋盘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结论:一个矛盾的共存体
所以,回到你的问题:在长尾市场中,创作者的收入分配是更公平了,还是更加两极分化?
我的答案是:
它用一种“过程的公平”换来了“结果的极度不公”。
- 过程公平:给了每个人入场的券,让才华和努力有了变现的可能。这在机会层面上,无疑是前所未有的公平。
- 结果不公:市场的内在逻辑(算法、注意力经济)决定了资源会疯狂地涌向头部,形成一个比传统时代更加悬殊的贫富差距。顶流们日进斗金,而绝大多数小创作者,只是这个庞大生态系统的“燃料”和“背景板”。
打个最后比方:这就像一场全民参与的马拉松比赛。赛道向所有人开放,任何人都可以报名参加(公平!)。但最终,只有前三名能拿到巨额奖金,第四名可能只有一点点,而剩下那几万名陪跑的,除了得到一点参与感和几张照片,什么物质奖励都没有。
所以,对想入局的创作者来说,认清这一点很重要:你可以为那个“公平的机会”去努力,但也要对那个“残酷的结果”有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