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会成为娱乐产业的新一代电影明星或偶像吗?

Lukas Neuschäfer-Hölzenbecher
Lukas Neuschäfer-Hölzenbecher
PhD student in human-robot interaction

人形机器人当明星?这事儿比想象中复杂

你好!看到这个问题,感觉特别有意思,这已经不是科幻电影里的情节了,而是我们可能很快就要面对的现实。我来聊聊我的看法,尽量说得通俗易懂点。

我的结论是:会,但可能不是我们现在想象中的那种“明星”或“偶像”。

它们更可能成为一种全新的、颠覆性的娱乐形式,而不是简单替代掉我们现在追的那些真人明星。

这事儿得分两面看。

为什么这事儿听起来很靠谱?(优势面)

你想想,如果一个娱乐公司拥有一个机器人明星,那简直是“完美员工”:

  1. 形象完美且可控: 机器人可以被设计成任何样子,黄金比例、绝世容颜,都不是问题。而且它不会变老、不会发胖、永远保持最佳状态。最关键的是,它没有私生活,不会有负面新闻。这对经纪公司来说,省了多少公关危机处理的费用啊!
  2. “业务能力”超强: 需要学跳舞?直接输入程序。需要拍危险的动作戏?调整一下物理参数就行,完全不需要替身,保险都省了。唱歌可以达到绝对音准,记台词过目不忘。简直是全能艺人。
  3. 永不疲倦的“劳模”: 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连轴转都没问题。不用休息,没有情绪,可以无缝衔接各种通告、拍摄和商业活动,商业价值可以被压榨到极致。

从商业角度看,这简直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但现实的骨感:几个绕不开的坎儿(挑战面)

尽管优势很明显,但要让一个冷冰冰的机器成为大家真心喜爱的“偶像”,有几个巨大的障碍:

  1. “恐怖谷”效应: 这是个心理学现象。当一个东西长得非常像人,但又不是100%的人时,我们会本能地感到恐惧和反感。现在的技术很难跨过这个坎。一个看起来有点假的人,演爱情片会让人觉得毛骨悚然。
  2. 情感与灵魂的缺失: 这才是最核心的问题。我们为什么会喜欢一个明星?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能从他们身上看到“人”的影子:他们的努力、他们的脆弱、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在综艺里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真实性格。一个靠代码驱动的机器人,能演出梁朝伟的眼神吗?能有周星驰那种浑然天成的喜剧感吗?表演艺术,最终是关于人性的艺术。 机器人可以模仿,但很难拥有真正的、能引起观众共鸣的灵魂。
  3. “人设”与“故事”的苍白: 偶像产业贩卖的是梦想和人设。粉丝们津津乐道的是偶像练习生时期的艰辛、成名路上的坎坷。这些真实的人生经历,构成了偶像魅力的重要部分。一个“出厂设置即巅峰”的机器人,它的故事是什么?它的“人设”再完美,也只是设定,缺少了成长的弧光和真实感。

未来的可能形态

所以,我认为人形机器人不会完全取代真人明星,而是会以几种特殊的形式融入娱乐产业:

  • 第一种:虚拟偶像的“实体化”。 就像初音未来、洛天依那样,背后由人类团队(音乐制作人、画师、声优)赋予其“灵魂”,而人形机器人只是一个在现实世界中活动的“肉身”。它负责握手、跳舞、出现在发布会现场,让虚拟偶像变得更触手可及。
  • 第二种:特定角色的“特型演员”。 在科幻片、恐怖片或者需要非人类角色的电影里,它们会是最好的演员。演一个机器人,谁能比一个真机器人演得更像呢?
  • 第三种:娱乐体验的升级。 比如在主题公园里,扮演NPC(非玩家角色)与游客互动;或者成为粉丝专属的陪伴机器人,可以模仿你偶像的声音和你聊天。

总而言之,

我们短期内应该看不到一个机器人捧起奥斯卡小金人,因为它缺少了与观众建立情感连接最关键的东西——人性

但是,它们绝对会在娱乐产业中掀起巨大的波澜,创造出我们现在还无法想象的全新赛道和娱乐体验。它们不会是下一个刘德华,但可能会是第一个“初音未来机器人”,这本身就已经足够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