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主动监测”或“积极观察”?哪些患者适合?

创建时间: 8/13/2025更新时间: 8/18/2025
回答 (1)

好的,没问题。咱们用大白话聊聊这个“主动监测”,希望能帮你搞明白。


什么是“主动监测”或“积极观察”?哪些患者适合?

嘿,朋友。当你或者家人拿到一份甲状腺癌的诊断报告时,第一反应肯定是“天呐,是癌症!得赶紧手术切掉!”。这想法完全正常,但对于某些类型的甲状腺癌,医生可能会提出一个听起来有点“反常”的建议——“要不,咱们先不急着动手术,定期观察看看?”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主动监测”(Active Surveillance),也叫“积极观察”**。

一、 “主动监测”是啥?是不是说不管它了?

绝对不是不管它!

你可以把“主动监测”想象成这样:

你家院子里发现了一个小小的、看起来很无害的蚁窝。你没有立刻用杀虫剂把它端掉,而是决定先观察它。你每隔一段时间就去看看,这个蚁窝有没有变大?有没有往屋里发展的趋势?只要它老老实实待在原地,不搞破坏,你就可以和它“和平共处”。但你手里时刻准备着杀虫剂,一旦发现它有任何“不轨”的迹象,立马就能处理掉。

“主动监测”就是这个道理。它不是“放弃治疗”,而是一种**“延迟治疗”**的策略。具体做法是:

  • 不立即手术: 暂时不通过手术、放疗等方式去干预肿瘤。
  • 定期复查: 通过非常规律的检查(主要是颈部B超和一些血液检查)来密切监视肿瘤的变化。
  • 随时准备干预: 设定好“行动”的红线。一旦监测到肿瘤有明显长大、或者出现转移迹象,就立即启动常规的治疗方案(通常是手术)。

二、 为什么甲状腺癌可以“观察”?它不是癌症吗?

这是个关键问题。因为不是所有的癌症都一样“凶猛”

很多甲状腺癌,尤其是最常见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性格特别“懒”,所以很多人戏称它为**“懒癌”**。它的特点是:

  • 长得非常慢: 可能好几年,甚至十几年,大小都没什么变化。
  • 转移风险低: 特别是那些尺寸很小的肿瘤,发生远处转移的概率极低。
  • 预后非常好: 即使是做了手术,治愈率也非常高。

正是因为这种“懒”性格,给了我们“观察”它的底气。研究发现,很多微小甲状腺乳头状癌(直径≤1cm)的患者,在长期观察下,绝大多数肿瘤都没有进展,只有极少数需要后续手术,而且延迟手术也完全不影响最终的治疗效果。

三、 什么样的患者适合“主动监测”?(划重点!)

“主动监测”虽好,但绝不是人人适用,它有非常严格的筛选标准。医生会像侦探一样,从“肿瘤”和“患者”两个方面来综合评估。

1. 首先,看你的“肿瘤”乖不乖:
  • 大小是关键: 通常要求是直径≤1.0厘米的“微小癌”(PTMC)。这是最重要的前提之一。
  • 位置很重要: 肿瘤不能长在危险的地方。比如,不能紧挨着气管、食道,或者贴着喉返神经(这条神经控制你的声音)。如果位置不好,即使很小,也可能建议早点手术。
  • 没有“坏人脸”: B超检查显示,肿瘤边界清晰,没有向外侵犯的迹象,也没有发现颈部淋巴结转移。
  • 病理类型: 穿刺活检的结果明确是甲状腺乳头状癌。如果是其他恶性度更高的类型(比如髓样癌、未分化癌),那是绝对不能等的。
2. 其次,看你本人的情况:
  • 心理素质要好: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你得能接受“身体里有个癌”这个事实,并且不会因此过度焦虑,影响正常生活。如果每天都为此担惊受怕、吃不好睡不着,那还不如早点手术来得安心。
  • 依从性要高: 你必须是个“听话”的患者,能保证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按时回来复查。如果做不到规律复查,那就失去了“监测”的意义,风险会很大。
  • 年龄和身体状况: 对于年龄较大、或者身体有其他严重疾病(比如心脏病、肺病)经不起手术折腾的患者,主动监测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四、“主动监测”的好处和挑战

好处 (The Upside) 👍挑战 (The Downside) 👎
1. 避免手术创伤和风险: 不用挨一刀,没有手术疤痕,也避免了麻醉和手术本身可能带来的并发症。1. 心理压力: “与癌共存”的想法可能会带来持续的焦虑和恐惧。
2. 保护甲状腺功能: 保留了完整的甲状腺,绝大多数人不需要终身服用甲状腺素片(优甲乐)。2. 肿瘤进展的可能: 尽管概率很低,但仍有约5%-10%的肿瘤在观察期内可能会长大或出现转移,最终还是需要手术。
3. 保护喉返神经: 避免了手术可能损伤喉返神经,导致声音嘶哑的风险。3. 需要终身随访: 这意味着你需要长期、规律地去医院报到,需要投入时间和金钱。
4. 维持生活质量: 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4. 错失“最佳时机”的担忧: 有些人会担心,万一以后再做手术,会不会效果不好了?(目前大量研究表明,对于符合条件的患者,延迟手术不影响最终效果)

最后想说的话

“主动监测”是医学进步的体现,它让我们知道,对抗癌症不一定非要“赶尽杀绝”,有时候“和平共处”也是一种智慧。

但这绝对不是一个“一刀切”的决定。它需要你和你的主治医生进行非常深入的沟通,把所有利弊都摆在桌面上,然后结合你的病情、你的性格、你的生活方式,共同做出最适合你的选择。

如果你符合条件,并且内心足够强大,那么“主动监测”可能是一个能让你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获得更高生活质量的绝佳选项。

创建时间: 08-13 12:34:44更新时间: 08-13 15:4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