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如果我是政策制定者,要来管管现在有点“野蛮生长”的超级食物市场,我的思路大概会是这样,我会尽量说得大白话一点。
我的核心理念就八个字:实话实说,安全第一。
不能让大家花了冤枉钱还可能吃出问题,也不能一竿子打死那些真正的好产品。所以,我会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一、先把商家的“嘴”管住:宣传要讲证据
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而且夸得没边儿。什么“抗癌神物”、“长寿秘诀”,听着就玄乎。所以,第一步就是规范宣传。
-
1. “超级食物”不准随便叫
- 我会推动一个规定:想在包装上印“超级食物”这四个字,或者宣传自己有“超级”功效,可以,但你得拿出证据来。这个证据不是你找几个网红发发笔记就行,而是需要得到科学界认可的研究报告。
- 打个比方:就像药品,你说你能治头痛,你得有临床试验数据。食品虽然不是药,但你要是宣传有特殊的健康好处,也得有“科学实验数据”来支撑。拿不出来?那就老老实实当普通食物卖,别搞特殊。
-
2. 建立“宣传黑名单”和“白名单”
- 黑名单:明确禁止使用“治疗”、“治愈”、“预防XX病”这类词。食品就是食品,不能宣传得跟药一样。谁用了就重罚,罚到他肉痛。
- 白名单:制定一些可以使用的、有科学依据的宣传语。比如,“富含维生素C,有助于提高免疫力”,这是科学共识,可以用。但“吃了它,让你百毒不侵”,这就是吹牛,不行。
-
3. 谁吹牛,谁负责
- 不光是生产厂家,谁帮着宣传,谁也要负责。比如请明星代言、网红带货,如果宣传内容是假的,那明星和网红也得承担连带责任。这样大家在接广告的时候就会掂量掂量,不敢乱说话了。
二、帮大家的“眼睛”擦亮:信息要透明
光管住商家还不够,还得让消费者自己有分辨能力。信息不对称是消费者吃亏的主要原因。
-
1. 标签上说清楚“超级”在哪
- 我会要求所有声称“超级”的食品,必须在包装最显眼的地方,用最简单的语言说清楚,它到底“超级”在哪里。
- 举个例子:一款蓝莓产品,不能只笼统地说“超级抗氧化”,而要标明“每100克含花青素XX毫克”。让消费者一目了然,你这个“超级”成分到底有多少,值不值得花这个钱。就像买空调要看能效标识一样,咱们也给超级食物搞个“营养亮点标识”。
-
2. 官方下场做科普
- 我会让政府的卫生健康部门、市场监管部门联合起来,通过短视频、公众号、社区讲座等方式,持续地向公众科普。
- 科普内容:什么是均衡饮食?哪些是真正的营养素?不要迷信任何一种“神奇食物”,真正的“超级食物”就是你家餐桌上多样化、均衡搭配的饭菜。戳穿一些常见的营销话术。
-
3. 建立一个简单的投诉举报平台
- 在微信上或者App上搞一个小程序,大家看到哪个产品胡说八道,随手拍个照就能上传举报。处理流程和结果要公开,让全民都来当监督员。
三、把食品的“大门”守好:安全是底线
不管吹得多天花乱坠,吃进嘴里的东西,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
1. 更严格的准入和抽检
- 对于这些高价的、新奇的“超级食物”,特别是从国外进口的,我会设立更严格的准入门槛。进来之前,农药残留、重金属、微生物这些指标必须严格检测。
- 上市之后,加大抽检频率。不是一年查一次,而是不定期、高频次地从超市、网店里买来抽查,一旦发现问题,立刻全网下架、召回,并公开曝光。
-
2. 建立“从田到餐桌”的追溯系统
- 利用二维码技术,让每一包“超级食物”都有自己的“身份证”。消费者手机一扫,就能看到这个产品是哪里生产的、用了什么原料、经过了哪些检测。
- 好处是:一旦出了问题,能马上追到源头,精准处理,不会造成大范围的恐慌。消费者买得也更放心。
总结一下我的思路:
总的来说,我的监管策略不是要把“超级食物”一棍子打死,而是要挤掉里面的水分和泡沫。
- 管住嘴,不让商家瞎吹牛。
- 擦亮眼,让消费者看得清清楚楚。
- 守好门,保证大家吃得安安全全。
最终的目的,是想让市场回归理性。一个好的产品,应该靠扎实的品质和真实的营养价值来赢得消费者,而不是靠天花乱坠的营销故事。而我们每个人的健康,最终还是要靠科学、均衡的饮食习惯,而不是寄希望于某一种“灵丹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