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月球"理论的起源是什么?用阿波罗任务中"月球像钟一样响了几个小时"来支持这一理论,科学上站得住脚吗?

创建时间: 8/12/2025更新时间: 8/17/2025
回答 (1)

好的,没问题。咱们来聊聊这个听起来特别酷炫的“空心月球”理论。


“空心月球”:一个科幻故事如何“撞上”了阿波罗计划

你好!你提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完美地混合了科学、历史和一点点阴谋论的味道,很多人都对这个话题着迷。下面我尽量用大白话给你解释清楚。

“空心月球”理论的起源:从科幻到“科学”

这个理论其实比你想象的要古老,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科幻小说。早在1901年,科幻小说之父H.G.威尔斯就在他的小说《月球上最早的人类》中,描绘了一个内部是空洞、生活着外星生物的月球。这可以说是“空心月球”最早的文艺作品形象。

然而,让这个理论真正“出圈”,从科幻走向“伪科学”的,是两位苏联科学家。

在1970年,苏联科学院的两位研究员——米哈伊尔·瓦辛(Mikhail Vasin)和亚历山大·谢尔巴科夫(Alexander Shcherbakov)——发表了一篇名为《月球是外星智慧的造物吗?》的文章。

他们提出了一个大胆到惊人的假说:月球不是自然天体,而是一个被某种超级外星文明改造过的、中空的巨大宇宙飞船。

他们列举的“证据”包括:

  • 月球的轨道太“完美”了,总是以同一面对着地球。
  • 月球的大小和距离也太“巧合”了,正好能完美地遮住太阳,形成日全食。
  • 月球上的陨石坑都出奇的浅,似乎有一层坚硬无比的“外壳”保护着内部。

这篇文章更像是一个思想实验或者科幻故事,充满了各种猜测。但在冷战时期,美苏太空竞赛的背景下,这篇文章被西方媒体捕捉到,并迅速传播开来,为“空心月球”理论披上了一层“科学”的外衣。


阿波罗任务的“钟声”:真相是什么?

现在我们来说说你提到的关键部分——阿波罗任务的“钟声”。这可以说是“空心月球”理论最有力的“证据”,也是流传最广的一个。

事情是这样的:

在1969年的阿波罗12号任务中,宇航员完成任务返回指令舱后,任务控制中心远程操作,让已经没用的登月舱上升段(就是宇航员离开月球时坐的那一小部分)撞向月球表面。

这么做的目的很科学: 这是一次人造“月震”,科学家想通过这次撞击,测试他们刚刚在月球上放置的地震仪的灵敏度,看看月球内部结构对震动的反应。

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地震仪显示,月球的震动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后来在阿波罗13号任务中,一个更大的火箭助推器(S-IVB)也撞向了月球,那次震动甚至持续了超过三个小时。

一位参与项目的科学家在描述这个现象时,形象地说了一句:“月球像钟一样在响(The Moon was ringing like a bell)”。

这句话被阴谋论者抓住,成为了“铁证”:你看!只有中空的东西才会像钟一样响那么久,所以月球肯定是空的!

那么,这个说法在科学上站得住脚吗?

答案是:站不住脚。 “像钟一样响”只是一个比喻,科学的解释远没有那么玄乎。

月球之所以会“响”那么久,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极度干燥,没有水分: 地球上的震动很快就会消失,是因为地球内部有大量的水分和熔融的岩浆。这些液体就像巨大的减震器,会迅速吸收掉地震波的能量。而月球是一个极度干燥、几乎没有水分的星球。没有了水的“缓冲”,震动能量无处消耗,只能来回传递。

  2. 结构坚硬且完整: 月球是一个已经冷却、地质活动基本停止的星球。它的内部就像一整块又干又硬的大石头。你可以想象一下,你敲一个湿海绵和一个金属球,哪个声音会持续更久?肯定是金属球。月球就更像那个金属球。

  3. 表面的“月壤”导致波的散射: 月球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像粉末一样的“月壤”(Regolith),这是几十亿年来被陨石反复撞击形成的。当撞击产生的地震波在月球内部传播时,遇到这层松散的结构,会发生剧烈的散射,就像光照进了一间装满镜子的房间,被来回反射,久久不能平息。

简单来说: 月球之所以“响”得久,不是因为它“空”,而是因为它**“干”“硬”“碎”**(指表面)。这个现象恰恰是科学家们了解月球内部结构的一个重要线索,它证明了月球是一个和地球截然不同的、缺乏水分的刚性球体。


为什么“空心月球”在科学上绝对站不住脚?

除了对“钟声”的解释外,还有几个硬核的科学事实可以直接否定“空心月球”理论:

  • 密度问题: 这是最致命的一点。我们通过万有引力定律,可以非常精确地计算出月球的质量。我们也能精确测量出它的体积。质量除以体积就是密度。计算出的月球平均密度大约是3.34克/立方厘米,这和一个实心的岩石星球的密度是完全吻合的。如果月球是中空的,它的质量会小得多,密度会低到离谱,根本无法维持现在的轨道,甚至可能在引力作用下早就解体了。
  • 月震数据: 科学家不仅通过人造撞击研究月球,也记录了数千次天然的“月震”。这些月震波在月球内部的传播方式,都指向一个有着月核、月幔、月壳分层结构的实心球体,而不是一个空壳。
  • 形成理论: 目前主流的“大碰撞”假说认为,月球是早期地球被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撞击后,飞溅出去的物质形成的。这个过程完全无法形成一个中空的结构。

总结一下

  • “空心月球”理论 起源于科幻小说,后来被两位苏联研究员包装成“科学假说”而流传开来。
  • “月球像钟一样响” 是一个真实的科学观测,但这是因为月球干燥、坚硬的物理特性导致的,并非因为它中空。这其实是科学上的一个重要发现,而不是阴谋。
  • 引力、密度、月震数据等多个角度看,“空心月球”理论在科学上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所以,下次再听到这个故事,你可以把它当作一个非常有趣的科幻点子来欣赏。它之所以迷人,是因为它把人类对宇宙的浪漫想象和真实的太空探索历史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但要论科学事实,我们的月亮,确实是个实心球。

创建时间: 08-12 11:17:16更新时间: 08-12 12:3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