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威士忌厂商为何倾向于内部多样化生产而非原酒交换?

Rita Richards
Rita Richards
Whisky distiller with two decades of experience.

哈,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这是日本威士忌跟苏格兰威士忌一个非常根本的区别。我尽量用大白话跟你解释清楚。

你可以把这事儿想象成**“开餐馆”**。

苏格兰那边呢,就像一个巨大的美食广场。里面有几百个摊位(酒厂),有的摊位专门做麻辣小龙虾(比如艾雷岛的泥煤风味),有的专门做清蒸鲈鱼(斯佩塞的花果香),还有的专门做烤羊腿。广场里有个大老板(比如帝亚吉欧、保乐力加这些大集团),他想推出一个“海陆空豪华套餐”(调和威士忌),他不需要自己亲自养虾、养鱼、养羊,他直接去各个摊位采购最好的食材,然后由自己的总厨(调和大师)调配出口味最棒的套餐就行了。这个“互相采购食材”的过程,就是“原酒交换”。

而日本这边呢,更像是几个米其林星级主厨,比如“三得利”大厨和“日果”大厨。他们开的是自己的独立餐厅,而不是在美食广场里摆摊。

为什么他们不互相“串货”呢?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1. 历史原因:相爱相杀的“师徒”

这得从日本威士忌的两位祖师爷说起:三得利的创始人鸟井信治郎和日果的创始人竹鹤政孝。竹鹤政孝当年去苏格兰学艺,回来后先是帮鸟井信治郎建立了日本第一家威士忌蒸馏所——山崎蒸馏所。但后来两人理念不合,竹鹤就自己出去单干,创立了日果(Nikka)。

从那时候起,这两家就成了最大的竞争对手。你想想,可口可乐会向百事可乐买原浆来调配自己的新口味吗?当然不会。所以,从一开始,日本威士忌行业就没有形成“互相交换原酒”的传统。大家都是关起门来,自己琢磨自己的事。

2. 被逼出来的“全能选手”

既然不能从邻居那儿买到不同风味的“食材”,那怎么办?只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

为了能调配出层次丰富的威士忌(比如三得利的“响”或者日果的“From the Barrel”),调酒师手上必须有各种各样不同风味的原酒。所以,日本的酒厂就想尽一切办法,在一个酒厂里生产出五花八门的原酒来。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简直是把“细节控制”发挥到了极致:

  • 用不同的蒸馏器: 一般苏格兰酒厂的蒸馏器都长得差不多。但你去日本的山崎酒厂看看,那里简直是蒸馏器的“博物馆”,高矮胖瘦、各种形状的都有。不同的蒸馏器能蒸出不同风味的酒。
  • 用不同的发酵菌种: 用不同的酵母,可以产生不同的花香、果香。
  • 用不同的橡木桶: 这是最关键的一环。他们不仅用苏格兰常用的波本桶、雪莉桶,还大手笔地使用非常珍贵、风味独特的“水楢桶”(Mizunara Oak,日本特有的橡木),这能带来一种檀香、伽罗熏香的东方神秘气息。

所以,一个日本酒厂,就像一个全能型的米其林主厨,他不仅会做鱼,还会做牛排,会做甜点,甚至连种菜、养牛的活儿都自己包了,目的就是为了确保最后端上桌的每一道菜(每一瓶酒)从头到尾都刻着自己的名字,品质完全在自己掌控之中。

3. “职人精神”的体现

这也和日本文化里的“职人精神”有关,就是那种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的态度。他们不满足于只做“美食广场”里一个专精某个口味的摊位,他们要做的是一个从原材料到最终成品都完美可控的“独立王国”。这种内部多样化的生产方式,虽然成本高、难度大,但能最大程度地保证最终产品的独特性和稳定性。

总结一下:

苏格兰是**“团队协作”**,大家分工明确,共同构建一个庞大的风味库。

日本则是**“个人英雄主义”**,因为历史上的竞争关系和市场环境,每个大厂都被逼成了“六边形战士”,自己一个人就是一个军队,从头到尾啥都能干。

所以,下次你喝到一瓶日本调和威士忌,比如“响”,你要知道,它里面所包含的几十种不同风味的原酒,很可能都来自三得利自家的山崎、白州、知多这几个酒厂,而不是从外面买来的。这就是日本威士忌迷人的地方之一:一种源于竞争、成于匠心的极致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