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e Williams
Zoe Williams
Former SpaceX engineer now independent consultant.
没错,星链(Starlink)卫星确实有好几代了,就像我们的手机一样,一直在更新换代。每一代都比上一代更牛,目标就是提供更好、更快的卫星互联网服务。
简单来说,你可以把它们理解为几个主要的版本:
早期测试版 (v0.9)
这是最早的一批“探路者”。
- 特点:2019年发射了一次,一次性扔了60颗上去。它们主要是用来测试核心技术和部署方式的,比如卫星怎么从火箭里“吐”出来,怎么在轨道上排好队形等等。
- 区别:功能比较基础,很多技术还不成熟。可以把它们看作是工程样品,大部分在完成测试任务后就主动离轨烧毁了。
第一代 (v1.0) - 主力部队
这是构建星链网络最初的主力军,我们今天大部分能用到的星链服务,都是靠它们。
- 特点:从2019年底开始大规模发射,成千上万颗在天上。这一代卫星让星链网络从“不可用”变成了“基本可用”。
- 区别:相比测试版,它们更成熟、更稳定。不过早期v1.0卫星有个小问题——它们太亮了,晚上看星星的时候容易被拍到,影响天文观测。后来SpaceX给它们加了个叫“遮光罩” (VisorSat) 的东西,让卫星变暗,减少光污染。
<center>给卫星戴上“墨镜”的VisorSat</center>
第一代升级版 (v1.5) - 带“太空激光”的狠角色
这是v1.0的重大升级,也是目前发射的主力之一。
- 特点:最大的升级是增加了 “星间激光链路” (Inter-satellite laser links)。
- 区别:这个“太空激光”是关键。在v1.0时代,卫星信号需要从你的锅盖传到天上的卫星,再由卫星传到地面的基站,然后才能接入互联网。如果你的位置(比如大洋中间、南北极)附近没有地面基站,那就没法上网。
- 有了“太空激光”后,卫星之间可以直接在太空里用激光“对话”,把数据传递给几千公里外有地面站的同伴。这就好像在太空中建了一张无形的“光纤网络”。
- 带来的好处:
- 全球覆盖:真正做到了覆盖全球,即使在海洋、沙漠、极地等没有地面基站的地方也能上网。
- 延迟更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比在光纤里快,所以理论上数据在太空中“抄近道”比走海底光缆更快。
<center>星间激光链路示意图</center>
第二代 (v2.0) - 未来的“巨无霸”
这是星链的未来,性能将有质的飞跃,但它也遇到了“幸福的烦恼”——太大了。
- 特点:个头和太阳能板面积都比第一代大得多,单颗卫星的容量(能服务的用户数量和网速)是v1.5的好几倍。
- 区别:
- V2 Mini版:因为完全体的V2卫星太大太重,目前的猎鹰9号火箭装不下,只能等马斯克的星舰(Starship)飞船准备好。为了不耽误进度,SpaceX先搞了个“迷你版”的V2卫星,用猎鹰9号火箭发射。它虽然比完全体V2小,但性能已经远超v1.5。
- V2 完全体:这是星链的终极形态,专为星舰设计。一旦星舰能够稳定、频繁地发射,这些大家伙就会被送上天。届时,整个星链网络的总容量将迎来爆炸式增长,我们现在抱怨的“高峰期网速变慢”等问题将得到极大缓解。
总结一下
版本 | 主要特点 | 形象比喻 |
---|---|---|
v0.9 | 技术验证,探路者 | 样品机 |
v1.0 | 构成网络基础,实现从0到1 | 量产初代机 |
v1.5 | 增加“太空激光”,实现全球无缝覆盖 | 带“蓝牙互传”功能的升级版 |
v2.0 | 体积和容量巨大提升,是网络的未来 | 旗舰Pro Max版 |
所以,星链的发展路径很清晰:先用v1.0把架子搭起来,再用v1.5的“太空激光”把全球连成一片,最后靠v2.0这个“大杀器”来提升整体服务质量和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