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如今由算法和高频交易主导的市场,他过去的交易方法是否依然有效?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这个问题,很多做交易的人都思考过。要把这事儿说明白,我们得先把他当成一个武林高手,把现在的市场看成一个新的江湖。
先说说“小手川大神”的武功秘籍是啥
你可以把小手川隆(也就是大家说的B.N.F)想象成一位在00年代初叱咤风云的短线高手。他的成名绝技,简单来说,就是“乖离率”战法。
这是什么意思呢?
想象一下,一只股票平时都乖乖地沿着一条线(比如25日均线)慢慢走。突然有一天,因为什么坏消息或者大家恐慌,股价“Duang”一下就掉下去了,离那条线变得特别远。
这个时候,小手川大神就会出手。他觉得,这只股票跌得太猛太不合理了,就像一根被过分拉伸的橡皮筋,总会要弹回去一些。他就专门在这种时候进场,去抓那个“反弹”的瞬间,赚取其中的差价。
他的武器,就是几台电脑显示器,加上他超人的专注力、盘感和纪律性。在那个年代,他的对手主要是其他像他一样看盘的散户或者机构交易员,大家比的是谁的眼光更准,谁的反应更快,谁的心态更好。
现在的江湖,已经不是那个江湖了
时间快进到今天,市场这个“江湖”里,多了很多新玩家——算法和高频交易(HFT)。
这些新玩家是什么样的?
你可以把他们想象成一支装备了顶级武器的“机器人部队”。
- 速度快到没朋友:你用鼠标点击下单,可能需要0.5秒。而高频交易的机器人,完成“发现机会->决策->下单”的整个过程,用的时间是以微秒(百万分之一秒)来计算的。这已经不是反应快慢的问题了,这是不同次元的对决。
- 不知疲倦,没有感情:小手川大神再厉害,也得吃饭睡觉,也会有情绪波动。但这些机器人7x24小时待命,严格执行程序,没有任何恐惧或贪婪。它们看到符合程序的信号,就会立刻开火。
- 它们也在用类似的“秘籍”:小手川大神当年赖以成名的“乖离率”战法,这种明显的价格偏离模式,对于今天的算法来说,简直就是最基础、最明显的套利信号。当一个“橡皮筋”被拉伸时,还没等人类交易员反应过来,成千上万的机器人早就一拥而上,把那点反弹空间瞬间吃干抹净了。
那么,他的方法还管用吗?结论是什么?
直接说结论:如果完全照搬他当年的操作方法,在今天的主流市场上,大概率会非常艰难,甚至会亏得一塌糊涂。
这就像一位武功再高的剑客,想用手里的剑去挡住机关枪的子弹一样,不是他的武功不行了,是游戏规则变了。他当年赖以生存的那个“时间差”和“信息差”优势,已经被技术碾压了。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的思想就过时了。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我们应该区分**“战术”和“战略思想”**。
- “战术”层面(具体操作):他那种纯靠肉眼观察盘口,在毫秒之间抢一个反弹的操作,确实很难再奏效了。机器人在这个领域是神。
- “战略思想”层面(核心逻辑):他交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是利用市场参与者的非理性情绪(比如过度的恐慌或贪婪)来获利。这个思想是永恒的,因为只要市场还有人类参与(哪怕是写算法的程序员),非理性就永远不会消失。
如果是今天的小手川隆,他会怎么做?
一个真正的交易大师,最厉害的不是某一个固定的招式,而是他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如果把当年的小手川隆“穿越”到今天,他绝对不会傻乎乎地用老办法硬刚。他可能会:
- 拉长时间周期:既然在秒级、分钟级的战斗中打不过机器人,那我就把战线拉长。去做几小时、几天甚至几周的波段交易。在这个时间尺度上,人类对宏观、行业、公司基本面的理解和前瞻性,是目前的算法还难以企及的。
- 寻找新的“战场”:算法和高频交易主要集中在流动性最好的大盘股和指数期货上。他可能会去寻找一些流动性没那么好,算法还没完全覆盖的中小盘股,或者去研究一些新的金融衍生品,寻找规则不完善的“蓝海”。
- 利用新的“武器”:以他的天分,他可能会去学习编程,设计自己的交易算法,让机器来执行他的思想,而不是自己手动去下单。用魔法打败魔法。
总结一下
所以,回答你的问题:
他过去的交易方法(战术),在今天由算法和高频交易主导的市场里,基本已经失效了。 这就像用冷兵器时代的战术去打现代战争。
但他成功的核心思想(战略),即洞察并利用市场非理性的能力,永远不会过时。 真正的大师,会不断进化自己的“武器库”和“战术”,来适应新的“江湖”。
小手川隆的传奇,给我们的启示不应该是一个可以复制的“公式”,而是一种在市场中不断学习、适应和进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