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hammed Wilkinson
Mohammed Wilkinson
Food scientist with 10 years superfood research.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
“超级食物”是否可能卷入营销操控问题?
我的回答是:绝对可能,而且可以说,“超级食物”这个概念本身,很大程度上就是营销的杰作。
你把它想象成电影宣传就很好理解了。一部普通的电影,如果宣传团队给它贴上“史诗级巨作”、“一生必看”、“XX导演呕心沥血之作”的标签,你是不是会一下子觉得它很厉害?“超级食物”也是一样的道理。
下面我拆解一下,你就明白这背后的“套路”了。
首先,什么是“超级食物”?
一个很有趣的事实是:在营养学和医学界,根本没有“超级食物”(Superfood)这个官方定义。
这词不是科学家发明的,而是市场营销人员想出来的。它听起来就特别厉害,暗示着“吃了它就能获得超凡的健康效果”,简单、直接、非常有诱惑力。
营销操控的“剧本”通常是这样的:
-
第一步:挑选“主角”
- 通常会选择一些我们不太熟悉的、有点异国情调的食物。比如来自南美的藜麦、奇亚籽,来自亚马逊的巴西莓,或者我们文化里的枸杞(在国外被包装成Goji Berry)。为什么?因为有“故事性”,有神秘感。相比之下,你很难把我们天天吃的大白菜、胡萝卜包装成“超级食物”,因为太常见了。
-
第二步:打造“神奇”卖点
- 从这个食物的众多营养成分里,挑出一两个听起来特别“高大上”的点,然后无限放大。最常见的就是**“抗氧化”**。
- “富含花青素,抗氧化能力是蓝莓的XX倍!”、“超强抗衰老”、“清除自由基”……这些话听起来是不是特别科学、特别牛?但实际上,很多普通的蔬菜水果也富含抗氧化物,比如紫甘蓝、番茄、葡萄,而且价格便宜得多。
-
第三步:全方位宣传轰炸
- 找一些健康博主、网红、甚至是某些不太严谨的电视节目来“背书”。文章标题通常是《震惊!这种来自XX的古老食物,竟有如此奇效!》。
- 他们会把这个食物和各种美好的生活方式绑定在一起:健身、瑜伽、排毒、变美。你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那些精致的早餐碗里,总会有那么几颗奇亚籽或藜麦。久而久之,你就觉得“吃这个 = 健康时尚”。
-
第四步:价格“超级”化
- 当一样东西火了以后,价格自然水涨船高。原本在原产地很普通的粮食,进口到我们这里,放进精美的包装袋,贴上“超级食物”的标签,价格就能翻好几倍。你为这个“超级”的标签付了很多钱,但可能并没有获得“超级”的营养。
这对我们普通消费者有什么影响?
- 钱包受伤: 我们花了冤枉钱。很多时候,我们花大价钱买来的“超级食物”,其核心营养价值可能跟我们身边几块钱一斤的菠菜、西兰花、鸡蛋差不多。
- 营养误区: 容易让人产生“只要吃了这个,我就健康了”的错觉,从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事情——均衡饮食。没有任何一种食物是万能药,指望吃一种东西解决所有健康问题,是不现实的。
- 感觉被骗: 当你了解到背后的营销故事后,难免会有一种“智商税”的感觉,这会影响对整个食品产业的信任。
那么,这些“超级食物”都是骗人的吗?
也不是。
这里要分清楚:食物本身是无辜的,有问题的是过度神化的营销。
像蓝莓、牛油果、藜麦、三文鱼这些所谓的“超级食物”,它们确实是营养很丰富的好食物。它们富含维生素、优质脂肪、蛋白质或膳食纤维。
问题的关键在于,它们并没有“超级”到可以秒杀其他所有食物。一个健康的饮食模式,应该是多样化的,而不是把宝全押在某一种昂贵的食物上。
给你的小建议
下次再看到“超级食物”这个词,你可以这样想:
- 保持平常心: 把它当成一个普通的、营养还不错的食物选项,别把它当“神药”。
- 追求多样性: 别只盯着一两种昂贵的“网红食物”。红薯、燕麦、深色蔬菜(如菠菜、西兰花)、豆类、鸡蛋……这些都是我们身边物美价廉的“超级英雄”。真正的超级英雄,是一个团队,而不是孤胆英雄。
- 吃“彩虹”: 尽量让你餐盘里的食物颜色丰富多彩,红的番茄、绿的青菜、紫的茄子、黄的玉米……这比你只吃一种“超级食物”要健康得多。
总之一句话:“超级食物”是好东西,但“超级”的光环,大多是钱和营销堆出来的。 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为营养买单,而不是为概念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