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一 和也
陽一 和也
PhD student in Robotics and Computer Vision. 机器人与计算机视觉博士生。ロボット工学・CV博士課程学生。Étudiante doctorante en robotique et vision.
好的,没问题。我们用大白话聊聊这个话题。
聊聊“损失函数”是个啥
刚接触机器学习的时候,我也被这些名词搞得头大。其实没那么复杂,我给你打个比方,你就明白了。
你可以把 损失函数(Loss Function) 想象成一个 “导航系统” 或者一个 “严厉的教练”。
场景:你(模型)在学投篮
你的目标是把球投进篮筐。
- 你第一次投篮(模型进行一次预测):球砸在了篮板的左边,没进。
- 教练(损失函数) 走过来说:“不行!这次偏得太离谱了,距离篮筐中心大概有50厘米远。我给你打个差评,-10分!”
- 这个 “50厘米的距离” 或者 “-10分的差评”,就是 损失(Loss)。它是一个具体的数值,用来衡量你这次投篮有多“差劲”。损失越大,说明你错得越离谱。
- 你(模型) 根据教练的这个差评,开始调整自己的姿势、力度和角度(这个调整过程在机器学习里叫 “优化”)。
- 你第二次投篮:这次球碰到了篮筐边缘,还是没进。
- 教练(损失函数) 又来了:“嗯,有进步!这次只偏了5厘米。差评-1分。”
- 你看,损失变小了!这说明你的调整是有效的。
模型训练的过程,就是这样成千上万次的重复“投篮 → 教练给差评 → 调整姿势”这个循环。
损失函数在模型训练中的作用
说白了,它的作用主要就两点:
-
衡量“差距”:它提供了一个量化的标准,告诉模型当前的预测结果和“标准答案”之间的差距有多大。没有这个标准,模型就是个无头苍蝇,根本不知道自己做得好还是不好,更不知道要往哪个方向改进。
-
指导“优化”:它是模型进行自我优化的“导航仪”。模型训练的目标就是让这个“损失值”变得尽可能小(最好是0,代表完美预测)。整个训练过程,都是围绕着 “如何调整自己才能让损失函数算出来的值更小” 这个核心问题来进行的。机器学习里的各种“优化器”(比如 Adam、SGD)就是专门干这个的,它们会根据损失值,计算出最高效的调整方案,指导模型更新自己内部的参数。
总结一下
- 损失函数是什么? 一个数学公式,用来计算模型预测结果与真实结果之间的“差值”或“糟糕程度”。
- 它有什么用? 在训练中,它扮演“裁判”和“导航”的角色,通过给出一个明确的“损失分数”,来指导模型一步步地调整自己,朝着“预测更准”的方向进化。没有损失函数,模型就无法学习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