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姿态”(Stance)文化与传统的JDM风格有何关联与区别?

Elizabeth Moody
Elizabeth Moody
JDM enthusiast and amateur racer.

嘿,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很多刚接触改装车的朋友都会把这两个概念搞混。其实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非常大的区别。我尽量用大白话给你解释清楚。

你可以这么理解:传统的JDM风格像是一个注重实战的运动员,而现代的“姿态”文化更像是一个追求视觉效果的模特。


关联 (The Connection)

首先,它们不是完全没关系。“姿态”文化(Stance)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日本本土一些小众改装风格的影响,然后被发扬光大,形成了一种全球性的潮流。

  • 血缘关系:现代的姿态文化,很大程度上是脱胎于日本90年代的 “VIP”风格 和更早的 “Shakotan”(シャコタン,意为“低车身”) 风格。当时日本的一些改装玩家喜欢把豪华轿车(比如丰田皇冠、日产西玛)降到极低,换上尺寸夸张的抛边大轮毂,追求一种“大佬”气场。这种“把车身降到最低,轮毂做到最爆”的玩法,就是姿态文化的雏形。
  • 共同的载体:很多玩姿态风格的车,本身就是经典的JDM车型,比如日产Silvia、丰田86/BRZ、本田S2000、马自达MX-5等。所以你经常会看到一台JDM车,却改成了Stance风格,这就让很多人误以为Stance就是JDM的一种。

简单来说,姿态文化是源自日本汽车文化的一个分支,但它发展成了一种独立的、全球化的审美风格,不再局限于日本车。


区别 (The Differences)

这才是重点。虽然有点血缘关系,但它们的核心理念和最终呈现的效果完全是两码事。

对比方面传统JDM风格 (The Athlete)现代姿态文化 (The Model)
核心理念性能至上,功能为王 (Function over Form)。 一切改装都为了让车子在赛道、山路上跑得更快、操控更好。视觉至上,姿态为王 (Form over Function)。 一切改装都为了实现车身最低、轮毂与轮眉的完美卡边效果,性能是次要的,甚至可以牺牲。
悬挂高度(避震)会降低车身,但目的是为了获得更低的重心和更好的操控性,必须保证悬挂有足够的行程,能正常劈弯。降到最低,甚至贴地。 为了视觉效果,常常使用气动避震或者将绞牙避震调到最低。这种设定下,车子基本丧失了激烈驾驶的能力。
轮毂轮胎追求轻量化、高强度的轮毂,搭配抓地力好的高性能轮胎。轮胎尺寸合适,胎壁饱满,为了提供最佳的抓地面积。追求数据夸张的轮毂(比如极大的J值和极小的ET值),搭配极限拉伸的轮胎(Stretched Tire),即用很窄的胎去套很宽的轮毂。目的是为了让轮胎侧壁倾斜,从而在车身降低时不会蹭到叶子板。
车轮倾角 (Camber)会调校出一定的负倾角(一般在-1°到-3°之间),这是为了在过弯时让轮胎外侧获得更大的接地面积,提升过弯极限。这是功能性的。会做出极其夸张的负倾角(可能达到-5°甚至-10°以上),在日本被称为“鬼倾角”(Onikyan)。这纯粹是为了让轮毂顶部缩进轮眉内,实现极致的贴地姿态。这种设定下,直线行驶时轮胎只有一小条内侧在接触地面,抓地力、刹车性能和轮胎寿命都极差。
外观空力套件通常使用经过风洞测试或有赛道经验验证的品牌,比如VOLTEX、C-WEST等。目的是为了提供下压力,让车子在高速时更稳定。更注重宽体套件和外观线条,比如Rocket Bunny、Liberty Walk等。目的是为了容纳下更宽的轮毂,让整车看起来更宽、更趴、更具攻击性。空气动力学效果不是首要考虑。

总结一下

  • JDM:是一种源自日本本土市场,以提升车辆性能和驾驶体验为核心的改装哲学。它追求的是一种平衡、快、准的感觉,外观通常比较简洁、干练。
  • Stance(姿态):是一种源于日本,但风靡全球的视觉系改装风格。它追求的是车辆静态时的一种极致美感,通过降低车身、调整倾角和轮毂数据,来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姿态”,驾驶感受和性能往往不是它优先考虑的。

所以,下次你看到一台趴在地上的车,轮子歪得像要掉下来一样,那就是典型的Stance风格;而看到一台姿态很协调,所有改装件看起来都像为了上赛道而准备的车,那才更接近我们所说的传统JDM性能范儿。

当然,现在很多玩家也会将两者结合,在保持一定性能的同时,也追求好看的姿态,但这终究需要在两个极端之间做出取舍和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