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的'暗面'(正确说法是'远端'或'背面')与可见正面在地形和地质构成上有何显著差异?原因是什么?
好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是很多人对月球最大的好奇之一。咱们用大白话聊聊这事儿。
首先,得先纠正一个深入人心的误解:月球的背面并不叫“暗面”(Dark Side)。它和正面一样,都能被太阳照到,经历白天和黑夜,每次日照时间大约是地球上的14天。我们之所以在地球上永远看不到它,是因为月球被地球的引力“潮汐锁定”了,导致它自转一周的时间恰好和公转一周的时间相等,所以永远是同一张“脸”朝着我们。正确的叫法是**“远端” (Far Side)** 或 “背面”。
好了,言归正传,月球的正面和背面简直就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一、直观差异:一个“奶油小生”,一个“麻子脸”
如果你有机会把月球拿在手里看(当然这不可能),你会发现:
-
月球正面 (我们能看到的一面)
- 特点: 有大片大片平坦、颜色较暗的区域。古代的天文学家以为那是海洋,所以给它们起了很浪漫的名字,叫“月海”(Maria),比如静海、雨海、风暴洋等。
- 观感: 看起来相对“光滑”,明暗相间,就像一张有着漂亮斑点的脸。当然,月海里一滴水都没有,它们是古代火山喷发后,由冷却的玄武岩岩浆形成的巨大平原。
-
月球背面 (我们看不到的一面)
- 特点: 几乎没有大片的“月海”,取而代之的是密密麻麻、层层叠叠的撞击坑。整个表面坑坑洼洼,地形极其崎岖、古老。
- 观感: 像一张饱经风霜的“麻子脸”,记录了数十亿年来太阳系里无数小行星和彗星的“暴力袭击”。这里有月球上最大、最深的撞击盆地——南极-艾特肯盆地。
简单来说:正面 = 大片平原(月海)+ 少量高地和撞击坑;背面 = 几乎全是高地和撞击坑。
(一个简单的对比图示,左边是平坦的正面,右边是崎岖的背面)
二、成因揭秘:地球可能才是“幕后推手”
为什么会这样呢?科学家们提出了几种假说,目前最被广泛接受的理论,和我们地球有很大关系。
核心原因:月壳厚度不同
一切差异的根源在于:月球背面的地壳(月壳)比正面的要厚得多。
- 正面月壳:平均厚度约60公里。
- 背面月壳:平均厚度可达100公里,最厚的地方甚至更厚。
你可以把月壳想象成一个鸡蛋的壳。正面的“蛋壳”比较薄,背面的“蛋壳”特别厚。
为什么月壳厚度会不同?—— 地球的“烘烤”效应
这就要追溯到40多亿年前,月球刚刚形成的时候了。
-
月球的诞生与潮汐锁定: 根据“大碰撞假说”,月球是由一颗火星大小的行星撞击早期地球后,飞溅出去的碎片形成的。在形成后不久,它就被地球强大的引力“潮汐锁定”了,从此只有一面朝向地球。
-
来自地球的“关爱”: 当时的地球可不是现在这个蓝色的星球,而是一个温度极高的、熔岩滚滚的“大火炉”。由于月球正面永远对着地球,它就持续不断地受到来自地球的强烈热辐射的“烘烤”。
-
“烘烤”的结果:
- 正面: 在地球的持续加热下,月球正面的温度始终比背面高。这使得正面的岩石长时间保持熔融或半熔融状态,物质分异更充分,导致较轻的物质(如铝、钙)浮到表面,形成的月壳相对较薄。
- 背面: 背面相当于躲在月球自己的“阴影”里,接收不到来自地球的热量,冷却得更快。因此,它早早地就凝固了,形成了又厚又硬的古老地壳。
-
后来的故事:
- 在太阳系早期,小行星撞击非常频繁。当巨大的小行星撞向月球时:
- 撞在正面,因为它“皮薄”,一下子就被撞破了,地幔深处的岩浆就咕嘟咕嘟地涌了上来,填平了巨大的撞击坑,冷却后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广阔平坦的黑色“月海”。
- 撞在背面,因为它“皮厚”,小行星顶多在上面砸出一个深深的大坑,根本砸不穿这层厚厚的“铠甲”,岩浆自然也就流不出来了。所以,背面只留下了撞击的疤痕(撞击坑),而没有形成大片的月海。
- 在太阳系早期,小行星撞击非常频繁。当巨大的小行星撞向月球时:
总结一下
所以,整个故事链条是这样的:
- 现象: 月球正面平坦(月海多),背面崎岖(撞击坑多)。
- 直接原因: 正面月壳薄,背面月壳厚。
- 根本原因: 月球被地球潮汐锁定后,其正面持续受到早期炽热地球的“烘烤”,导致地壳变薄;而背面则更快地冷却、增厚。
正是这种由地球间接造成的“阴阳脸”,让月球成为了太阳系里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随着中国的“嫦娥四号”首次成功登陆月球背面,我们正在揭开它更多神秘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