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乐在诞生之初是如何被主流社会看待的?是“高雅艺术”还是“堕落之音”?

创建时间: 8/18/2025更新时间: 8/18/2025
回答 (1)

好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咱们聊聊。


如果一句话总结:在诞生之初,爵士乐在主流社会(特指当时的白人精英社会)眼里,妥妥的是 “堕落之音”,跟“高雅艺术”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把它想象成一百年前的“喊麦”或者某些被家长们视为“精神鸦片”的流行文化,你大概就能体会到当时主流社会对它的感觉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1. “出身”不正:它不是来自音乐厅,而是来自红灯区和酒吧

古典乐,那是欧洲贵族的玩意儿,在富丽堂皇的音乐厅里,大家正襟危坐地欣赏。

爵士乐呢?它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新奥尔良。它的摇篮是当地的酒吧、舞厅,甚至是声色场所林立的“斯托里维尔”(Storyville)红灯区。演奏者主要是非洲裔美国人,听众则是来这里寻欢作乐的各色人等。

在当时种族歧视严重的社会背景下,主流社会自然会给这种音乐打上标签:“这是底层黑人的、粗俗的、跟酒精和性联系在一起的音乐。” 这种出身“原罪”,让它从一开始就被“高雅”拒之门外。

2. 音乐本身“太野了”:听着就不“正经”

当时的“正经”音乐是啥?是结构严谨、旋律优美、和声和谐的古典乐和欧洲民谣。而爵士乐的特点,在他们听来简直是“胡闹”。

  • 强烈的节奏和摇摆感(Syncopation & Swing) 爵士乐的节奏非常特别,有很多切分音,会让人忍不住想跟着点头、抖腿、跳舞。在那个连跳华尔兹都觉得很优雅的年代,爵士乐带来的那种扭动身体的、充满活力的舞蹈(比如查尔斯顿舞 Charleston),被卫道士们看作是“原始的”、“带有性暗示的”、“不体面的”。

  • 大量的即兴演奏(Improvisation) 古典音乐家严格按照乐谱演奏,一音不差是基本功。爵士乐手呢?他们经常在基本旋律上进行天马行空的即-兴-发-挥!这在主流听众看来,简直是“乱弹琴”,毫无章法,是对音乐艺术的亵渎。他们不理解,这种看似“混乱”的背后,其实是高超的技巧和乐手间的默契互动。

  • “脏”音色和蓝调元素(Dirty Tones & Blue Notes) 爵士乐手经常会用小号或长号模仿人声的哭泣、咆哮,制造出各种“粗糙”、“不干净”的音色。再加上那些听起来有点“跑调”、充满忧郁感的蓝调音阶。这和古典乐追求的纯净、优美的音质完全背道而驰。他们会觉得这种声音是“粗鲁的”、“不悦耳的”。

3. 和“坏事儿”绑定:酒精、性和叛逆

到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进入“禁酒令”时期。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下酒吧(Speakeasy)遍地开花。而这些地方的背景音乐,几乎全是爵士乐。

于是,爵士乐就和私酒、黑帮、放荡的年轻人(被称为“Flappers”的短发时髦女郎)以及战后一代的叛逆精神牢牢地捆绑在了一起。当时很多报纸和杂志都在抨击爵士乐,说它“会导致年轻人道德败坏”、“是撒旦的音乐”、“正在摧毁美国的文明”。

慢慢“洗白”的道路

当然,故事的结局我们都知道。爵士乐的魅力是挡不住的。

  • 一些白人音乐家,比如被誉为“爵士之王”的保罗·怀特曼(Paul Whiteman),将爵士乐进行了一些“改良”,变得更“温和”、更“华丽”,使其更容易被白人中产阶级接受。
  • 随着路易斯·阿姆斯特朗(Louis Armstrong)这样的天才音乐家出现,爵士乐的艺术性和技巧征服了越来越多的人。
  • 到了三四十年代的“摇摆乐时代”(Swing Era),爵士大乐队(Big Band)的音乐成了当时最流行的舞曲,爵士乐已经成为了美国流行文化的主流。
  • 再往后,经过比波普(Bebop)等风格的演变,爵士乐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强调个人技巧和艺术性,最终才被公认为是一种可以与古典乐平起平坐的、深刻而复杂的美国原创艺术形式。

所以,爵士乐的逆袭之路,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社会文化史。它从最底层的喧嚣和偏见中走来,最终登上了艺术的殿堂,这过程本身就挺“爵士”的,不是吗?

创建时间: 08-18 10:15:02更新时间: 08-18 12: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