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是我们每个护士日常工作里最核心、也最头疼的一部分。医患关系这个事儿,真不是简单的好人坏人问题,它很复杂。我尽量用大白话,结合自己的经验给你聊聊。
当好护士,不光是打针发药,更是个“沟通大师”和“灭火队员”
说实话,在医院里,患者和家属因为生病,本身就带着焦虑、恐惧和不安。他们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听不懂的医学术语和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未知。这时候,一点点小事,比如打针疼了、等医生等久了、饭菜不合口了,都可能成为点燃情绪的导火索。
作为护士,我们是和患者接触时间最长的人。所以,处理这些矛盾和不理解,就成了我们的“基本功”。下面是我总结的一些方法,或者说是一些“心法”。
第一步:先当个“倾听者”,而不是“辩解者”
当患者或家属带着情绪来找你的时候,他们最需要的不是解释,而是被倾听。
想象一个高压锅,气满了你非要去堵那个出气口,结果只会是爆炸。正确的做法是,先让它把气撒出来。
- 要做什么:
- 找个稍微安静点的地方,比如护士站的角落。
- 身体微微前倾,看着对方的眼睛,认真地听。
- 嘴里要附和,比如“嗯,您说”、“我明白了”、“后来呢?”。
- 核心: 先别急着打断,别急着说“不是这样的”、“你听我解释”。让他把所有的不满、委屈、愤怒都说出来。很多时候,说完了,气就消了一大半。
第二步:换位思考,共情是“万能钥匙”
倾听之后,你要表达的不是“我没错”,而是“我理解你”。这就是共情。
- 要做什么:
- 用这样的话开头:“我特别理解您现在的心情,换成是我,家人病了,我肯定也一样着急。” 或者 “您说的这个问题确实存在,给您带来了不便,真的非常抱歉。”
- 这句话一出口,对方就会觉得,你跟他是在一边的,不是来跟他吵架的。你们的“敌对关系”瞬间就可能转变为“合作关系”。
第三章:用“大白话”解释,不做“谜语人”
很多矛盾来自于“不理解”。患者听不懂医生说的“弥漫性”“浸润性”,也搞不清为什么这个药要饭前吃,那个药要一天三次。信息不对等是最大的敌人。
- 要做什么:
- 打比方: 解释为什么要做皮试,可以说:“这就像我们吃一种没吃过的东西前,先尝一小口,看看会不会过敏,是一个道理,为了您的安全。”
- 拆解步骤: 解释一个复杂的操作,可以说:“我们先会怎么怎么样,然后会怎么怎么样,中间您可能会有点不舒服,但很快就好,最后我们会......” 把未知变成已知,恐惧感就会大大降低。
- 主动告知: 比如巡视病房时,可以多说一句:“王大爷,您今天感觉怎么样?下午三点医生会过来查房,您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前准备一下。” 这种主动沟通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等待和焦虑。
第四步:不只是解释,更要解决问题
光说不练假把式。安抚和解释之后,一定要有实际行动,哪怕是很小的行动。
- 举个栗子:
- 家属抱怨等待医生太久。你在共情和解释(比如医生在抢救)之后,可以说:“这样,我先进去帮您问一下医生大概还需要多久,然后马上出来告诉您。您先坐这儿喝杯水,好吗?”
- 这个“去问一下”和“倒杯水”的动作,就表明了你正在努力为他解决问题。这比一百句“请您耐心等待”都管用。
第五步:知道自己的“边界”,及时“摇人”
护士不是万能的。有些矛盾超出了我们的职责范围和能力。
- 什么时候该“摇人”?
- 涉及病情诊断和治疗方案的更改: 这是医生的事,我们绝不能乱说。可以说:“您提的这个问题非常专业,关于治疗方案,我马上去帮您请医生过来,他来跟您解释最权威。”
- 情绪非常激动,可能发生暴力行为: 立刻报告护士长和科室主任,必要时联系医院保安或保卫科。保护自己和他人安全是第一位的。
- 涉及费用和报销等问题: 可以引导他们去住院收费处或医保办公室咨询。“关于费用的具体明细,住院处那边有最详细的单子,我指给您怎么走。”
第六步:保护好自己,别让坏情绪“过夜”
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也是人,天天面对这些负面情绪,不可能不被影响。
- 学会“清空回收站”:
- 下班后和同事聊聊天,吐吐槽,互相打打气。
- 培养一个能让自己完全放松的爱好,比如运动、听音乐、看电影。
- 要明白,很多时候患者的愤怒不是针对你个人,而是针对疾病和当前处境。别把这些攻击往自己心里去。
总结一下
处理医患矛盾,就像“拆弹”,需要的是耐心、技巧和同理心。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对错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沟通和情感管理问题。
核心流程就是:先接住情绪(倾听&共情),再理清问题(解释&沟通),然后着手解决(行动&求助),最后安抚自己(情绪管理)。
做好这些,不仅能化解矛盾,保护自己,更能赢得患者的信任和尊重,这才是作为一名护士最大的职业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