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没问题。这是一个很核心的概念,我用大白话给你解释一下。
ERC-20标准是什么?它定义了什么?
嘿,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这是进入以太坊世界必须要了解的一个概念。
你可以把 ERC-20 想象成一个 “代币的通用接口” 或者 “代币制造说明书”。
在 ERC-20 出现之前,每个人都可以在以太坊上创造自己的代币,但问题是,每个人创造代币的方式、功能名称、代码逻辑都五花八门。这就导致了一个巨大的问题:
就像是每个电器都有自己独特的插头一样,你家得准备一堆转换器,非常麻烦。
对于数字钱包(比如 MetaMask)、交易所(比如 Uniswap)来说,如果要支持一种新的代币,就得为它专门写一套新的代码来对接,这个工作量太大了,简直是场灾难。
这时,ERC-20 就站出来说:“都别瞎搞了,以后大家在以太坊上发行的代币,都必须有这几个基本功能,并且功能的名字、参数都要按我的规矩来。”
这样一来,所有按照 ERC-20 标准制造出来的代币,就都像是使用了 统一的USB-C接口。钱包和交易所只需要开发一次,就能支持所有符合这个标准的代币。
ERC-20到底定义了哪些“规矩”?
这个“说明书”规定了一套所有代币都必须具备的核心功能。虽然代码层面看起来复杂,但从功能上理解非常简单,主要就是以下这几件大家最关心的事情:
-
totalSupply()
- 代币的总量是多少?- 这个功能用来查询这个代币一共发行了多少个。比如某个代币的总量是1亿个。
-
balanceOf(address)
- 谁有多少币?- 这个功能用来查询某个钱包地址里,有多少这个代币。比如查一下“我的钱包”里有多少USDT。
-
transfer(to, amount)
- 我要给你转账- 这是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从我的账户把一定数量的代币转给你的账户。
-
approve(spender, amount)
- 我授权你(或某个应用)动用我的钱- 这个比较特别,也特别重要。它不是直接转账,而是我授权另一个地址(比如一个去中心化交易所的智能合约)可以从我的账户里转走一定数量的代币。
- 举个例子:当你在 Uniswap 上想用 A 代币换 B 代币时,你需要先
approve
(授权)Uniswap 的合约可以从你钱包里拿走你要卖掉的 A 代币。这就像你给你的孩子一张额度为100元的银行卡副卡,他可以在100元内花钱,但不能动你主卡里其他的钱。
-
transferFrom(from, to, amount)
- 执行授权转账- 紧接着上面的“授权”,当那个被授权的地址(Uniswap合约)真的要执行兑换操作时,它就调用这个功能来把代币从你的账户里转到它需要的地方去。
-
allowance(owner, spender)
- 查一下授权额度还剩多少?- 用来查询你到底授权给了某个地址多少额度。比如,查一下你孩子那张副卡还剩多少钱能花。
为什么这个标准如此重要?
简单来说,就是 兼容性 和 互操作性。
因为有了 ERC-20 这个统一的标准:
- 钱包的兼容性:你的 MetaMask 或任何其他以太坊钱包,不需要为几万种不同的 ERC-20 代币单独开发功能。只要一个代币遵守了 ERC-20 标准,钱包就能自动识别它、显示余额、并进行转账。
- 交易所的便利性:去中心化交易所(比如 Uniswap)和中心化交易所(比如币安)可以非常轻松地上架新的 ERC-20 代币。因为交互的方式都是一样的,大大降低了开发和对接成本。
- DApps (去中心化应用) 的可组合性:各种 DeFi 应用(借贷、理财等)可以无缝地集成任何 ERC-20 代币,让用户可以用各种不同的资产进行交互,这就像乐高积木一样,可以自由组合,创造出无限可能。
总结一下
所以,ERC-20 本质上就是以太坊区块链上的一套 “同质化代币”的合约标准。“同质化”的意思就是每个代币之间没有区别,我手里的这个USDT和你手里的那个USDT是完全一样的,可以互换。
它不是一个软件,也不是一个公司,而是一份公开的、所有人都同意遵守的技术规范。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统一的规范,才催生了后来我们看到的繁荣的 DeFi 和各种代币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