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主题曲《One more time, One more chance》,山崎将义的这首歌在第三话的蒙太奇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它仅仅是背景音乐,还是成为了电影的“第二主角”,用歌词补完了角色们未曾言说的情感与故事?
这是一个极为精准且深刻的问题。对于《秒-速5厘米》而言,《One more time, One more chance》的角色,绝非仅仅是背景音乐。
它完全可以,也应该被视为电影的**“第二主角”,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整部电影的“灵魂独白”**。新海诚通过这段MV式的蒙太奇,完成了一次天才级的叙事融合:他让山崎将义的歌声,化作了贵树、明里、甚至花苗压抑了十余年,却始终未能言说的全部情感。
1. 角色一:作为“旁白”——补完未曾言说的故事
这首歌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将那些在画面中被省略、被留白的情节与心声,用歌词精准地“唱”了出来。
-
“还要失去什么,才能得到宽恕?” (これ以上何を失えば 心は許されるの)
- 这句歌词响起时,画面是成年贵树麻木地工作、与女友分手的短信。它完美地诠释了贵树的内心困境:他失去了青春、失去了爱情、失去了活在当下的能力,却依然无法从对过去的执念中得到解脱。他不知道自己还要付出多少代价,才能原谅那个没能守护好约定的自己。
-
“我一直在寻找,在不经意的角落,你的音容笑貌。” (いつでも捜しているよ どっかに君の姿を)
- 画面切换到贵树在拥挤的车站、街头的十字路口下意识地寻找着什么。歌词将他这种无意识的行为,赋予了明确的动机。他不是在漫无目的地游荡,他是在这个庞大的世界里,徒劳地搜寻着那个不可能出现的、熟悉的身影。
-
“如果奇迹能够发生,我愿立刻飞到你的身边。” (奇跡がもしも起こるなら 今すぐ君に見せたい)
- 这句歌词充满了无力的幻想,与画面中贵树孤独的身影形成强烈对比。它唱出了贵树内心最深处的渴望:他希望有一个“奇迹”能打破这该死的现实,让他回到过去,或者立刻出现在明里面前。然而,画面告诉我们,奇迹从未发生。
这首歌的歌词,就像是新海诚写好的、却没让角色说出口的剧本。它让观众得以潜入人物的潜意识,听到了他们最真实、最痛苦的呐喊。
2. 角色二:作为“连接者”——串联起三个时空的碎片
这段蒙太奇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打破了线性的时间叙事,将过去、现在与想象交织在一起。而《One more time, One more chance》就是串起这些时空碎片的“线”。
- 情感的共时性: 歌声响起时,画面在13岁的贵树、高中时的贵树和成年后的贵树之间快速切换。这首歌让观众明白,无论时间过了多久,无论外表如何变化,贵树内心的核心情感从未改变。这首歌成为了他十年如一日情感状态的“主题曲”。
- 视角的交错: 画面中不仅有贵树,也穿插了明里戴上戒指、花苗在海边流泪的片段。歌声在这一刻超越了贵树个人,成为了三个人共同的、关于“错过”与“遗憾”的咏叹调。它暗示着,即使是已经“向前看”的明里和花苗,内心深处也依然保留着对那段时光的复杂情感。
3. 角色三:作为“情绪的放大器”——将情感推向最高潮
音乐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情绪感染力。山崎将义那略带沙哑、饱含沧桑感的嗓音,与旋律中那种不断反复、层层递进的结构,共同创造了一种无可比拟的情感氛围。
- 从压抑到爆发: 歌曲的前半段相对平缓,配合着日常的、麻木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压抑的氛围。当歌曲进入副歌高潮,情感彻底爆发时,画面也开始闪回那些最关键、最美好的记忆(如樱花树下的吻)。这种音画同步的爆发,让观众积蓄已久的情绪瞬间决堤。
- 定义了电影的“底色”: 这首歌本身就创作于1997年,比电影早了十年。它本身就是一个关于失去和追寻的经典故事。新海诚选择这首歌,实际上是为自己的电影预设了一个悲伤、怀旧、而又无比深情的情感“底色”。观众在观看电影时,会不自觉地被这首歌的情绪所引导。
结论:是电影的灵魂,而非附属品
所以,《One more time, One more chance》绝不仅仅是BGM。新海诚做了一个大胆的选择:他将电影最重要的情感高潮和结局的解释权,几乎完全交给了这首歌。
它不是在“配合”画面,而是在与画面进行“对话”,甚至是在“引领”画面。它像一个全知的叙述者,站在时间的终点,回望这三个年轻人被时光冲散的命运,然后为他们,也为所有观众,唱出了这首关于青春最华美、也最心碎的安魂曲。
可以说,没有这段蒙太奇,就没有《秒速5厘米》最终那核爆级的情感冲击力。 这首歌,是新海诚写给所有角色的、那封最终未能寄出的、最长也最痛的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