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克劳德·戴维斯的“遗忘食物”,其实更像是“奶奶的私房菜”
这问题的答案是:是的,非常适宜。
克劳德·戴维斯(Claude Davis)在他的《失落的生存之道》(The Lost Ways)这类作品里提到的“遗忘食物”,其实并不是真的从地球上消失了,而是被我们现代、全球化的生活方式给“遗忘”了。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和特定的地区、气候以及文化传统紧密地捆绑在一起。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为什么:
1. 食物的“基因”里就刻着地理和气候
想象一下,在没有全球物流和超市的年代,你能吃什么,完全取决于你家方圆十里地能长出什么、养出什么。
-
举个例子:肉干(Pemmican) 这是北美原住民的智慧结晶。他们生活在大平原上,那里有大量的野牛。他们把野牛肉晒干、捣碎,再混合熔化的脂肪和浆果。这种食物能量密度极高,而且能保存非常久,完美适应了他们需要长途迁徙和狩猎的生活方式。你让生活在海边、以打鱼为生的人去做这个,他们既没有野牛,当地潮湿的气候也不利于风干肉类。他们更可能选择用盐来腌制鱼,对吧?
-
再比如:发酵食品 像欧洲的酸菜、韩国的泡菜、中国的酸菜,都是在寒冷地区为了在漫长冬季也能吃到蔬菜而发明的。而在热带地区,人们则会利用高热环境发酵出不同的食物,比如东南亚的鱼露。
所以说,每一种“遗忘食物”的诞生,都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当地人利用身边资源,适应当地气候的“最优解”。
2. 每一种“遗忘食物”都是一个文化故事
食物不仅仅是用来填饱肚子的,它还承载着一个族群的历史和生活习惯。
- 比如说:硬面包(Hardtack) 这东西在历史上是欧洲水手和士兵的“军粮”。为什么?因为它几乎不含水分,硬得像石头,可以放几年都不会坏。这对于需要进行数月甚至数年远航,又没有冰箱的船队来说,是能救命的主食。它好吃吗?绝对不好吃。但它反映了那个大航海时代的特定需求。它是一种功能性的、带有历史印记的食物,而不是一道家常菜。
这些食物的制作方法、食用时机、甚至是与之相关的仪式,都是代代相传的文化遗产。强行把一个地方的食物文化搬到另一个地方,往往会“水土不服”。
3. 现代适应性:可以借鉴,但不能“一刀切”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完全不能享用这些“遗忘食物”。我们可以去学习背后的智慧,比如:
- 学习长期保存食物的原理,而不是完全照搬制作某种特定食物。
- 学习就地取材的理念,去发掘我们自己身边的“遗忘食物”,比如我们小时候在乡下吃的各种野菜。
但是,如果你想完全复刻,比如你想在潮湿的中国南方制作需要干燥环境的北美肉干,可能就需要借助现代设备(如烘干机)了,这就失去了它最原始的意义。同样,一个不了解本地植物的人,섣불리去野外采摘所谓的“超级食物”,也是非常危险的。
简单总结一下
克劳德·戴维斯提到的“遗忘食物”,与其说是一个全球通用的“超级食物”清单,不如说它是一个提醒。它提醒我们,在过去,食物和人、土地、文化是紧密相连的。
所以,这些食物天然就带有强烈的地域和文化属性。它们在原产地是智慧的结晶,是完美的适应;换了个地方,可能就变成了“仅供参考”的知识。它们更像是世界各地不同奶奶的“压箱底”的私房菜谱,而不是一本全球通用的美食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