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J-Com事件”发生时,他是如何在一瞬间就判断出那笔异常订单是“胖手指”错误,而不是某种机构的特殊操作?

创建时间: 8/15/2025更新时间: 8/17/2025
回答 (1)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事儿。

这事儿在交易员圈子里几乎是神话一样的存在。你想知道小手川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B.N.F.)为啥能一瞬间就反应过来,这其实不是什么超能力,而是一种基于经验和逻辑的极致判断。

咱们可以把这事儿拆解成几个层面来看,你就明白了。

1. 订单本身太荒谬了,完全不符合逻辑

这可以说是最核心的一点。咱们先看看那笔“死亡订单”是啥样的:

  • 本来的正确操作应该是: 卖出 1 股 “J-Com” 公司的股票,每股价格 61万日元
  • 实际的错误操作却是: 卖出 61万 股 “J-Com” 公司的股票,每股价格 1日元

你把这两条信息放一起,品一品。

这就好比你去商场,想把一个价值61万的爱马仕包包挂在二手网站上卖,结果手一抖,挂成了“61万个爱马仕包包,每个只卖1块钱”。

你觉得这会是正常的商业操作吗?肯定不会。任何一个有基本常识的人看到这个挂单,第一反应绝对是“卧槽,谁家手滑了?”,而不是“哇,爱马仕大甩卖,这是什么新的营销策略吗?”。

对于小手川隆这种天天泡在市场里的人来说,这种感觉只会更强烈。机构就算要砸盘,要出货,也绝对不会用这种“自杀式”的、把钱往水里扔的方式。以1日元的价格卖出,和白送几乎没区别,这不叫操作,这叫事故。

2. “时机”和“标的”不对劲

  • 时机: 当时J-Com是刚刚上市(IPO)的新股。新股上市第一天,市场关注度极高,交投非常活跃,但同时也意味着它的历史数据是空白的,没有一个公认的稳定价格。
  • 标的: J-Com这家公司的总股本一共就14500股左右。而那笔乌龙单一次性就要卖出61万股,这个数量是它总股本的40多倍!

这又是一个巨大的破绽。你想想,一个公司总共就那么点股份,你怎么可能卖出比它总股本还多几十倍的股票呢?这在物理上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虽然交易系统因为漏洞接受了)。

所以,任何一个“机构的特殊操作”都不可能建立在这样一个完全无法实现的基础上。这再次印证了,下这个单子的人,脑子是懵的,很可能把“股数”和“价格”两个栏位完全填反了。

3. 高手对市场的“盘感”

这一点可能有点玄学,但非常重要。

对于像小手川隆这样的顶级交易员来说,看盘已经成本能了。他们每天盯着屏幕上的数字跳动,脑子里已经形成了一套对市场“正常节奏”的认知。什么样的波动是正常的,什么样的单子是机构在吸筹,什么样的形态是出货……这些他们都了如指掌。

当这个“1日元卖61万股”的超级异常订单砸向市场时,它瞬间就打破了市场的一切“正常节奏”。

这就好比一个经验丰富的交响乐指挥,在听协奏曲的时候,突然听到一个小提琴手拉出了一个完全不着调的、极其刺耳的音符。指挥根本不需要思考,凭直觉就能瞬间判断出:“这绝对是拉错了,不是什么前卫的即兴发挥。”

小手川隆对市场的盘感,就是这位指挥的耳朵。那个异常订单,就是那个刺耳的错音。


总结一下就是:

小手川隆的“一瞬间判断”,其实是 “荒谬的订单信息” + “对市场规则的理解” + “顶级的交易员盘感” 三者结合的结果。

  • 订单信息太蠢了: 价格和数量完全颠倒,正常人干不出这事。
  • 市场规则不支持: 卖出数量远超公司总股本,这不合逻辑。
  • 盘感告诉他这是事故: 这笔单子完全破坏了市场的正常秩序,不可能是策略,只能是错误。

所以,他根本不需要犹豫,大脑在0.01秒内就完成了这个“找茬”游戏。剩下的,就是普通人不敢做而他敢做的——在确认是天上掉馅饼后,毫不犹豫地张嘴去接。

创建时间: 08-15 09:55:59更新时间: 08-15 11:5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