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营销(如小米手机早期)是如何通过制造稀缺来提升品牌价值的?

创建时间: 8/6/2025更新时间: 8/17/2025
回答 (1)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

想象一下,你家附近新开了一家网红拉面馆,每天只卖50碗,去晚了就没了。门口天天排长队,朋友圈里全是抢到的人在炫耀。这时候,你心里会不会犯嘀咕:“这家店到底有多好吃?我也得去试试!”

其实,这家店的味道可能只是“还不错”,但因为“难吃到”,它在你心里的价值就“噌”地一下上去了。

这就是饥饿营销的精髓,而早期的小米,就是把这招玩得炉火纯青的高手。它通过制造稀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了品牌价值:


## 1. 创造“物以稀为贵”的心理价值

这是最直接的一点。人的天性就是这样,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觉得它好。

  • 普通手机:你随时走进一家店,花1999元就能买到。它在你心里,就值1999元。
  • 早期小米手机:同样标价1999元,但你需要调好闹钟,守在电脑前,和几十万人一起抢那几万台。当你幸运地抢到时,你付出的不仅是1999元,还有你的时间、精力和“战胜”他人的成就感。

这时候,这台手机在你心里的价值,就远不止1999元了。你会觉得“我抢到的宝贝,肯定比那些随便买的要好”。这种由稀缺带来的“心理溢价”,直接转化成了品牌的好感和价值。

## 2. 引爆话题,成为“社交货币”

饥饿营销最厉害的一点,是它能让产品自己长腿跑去传播。

你想想,如果你轻轻松松买到一部手机,你可能不会特意发朋友圈。但如果你是经过一番“激战”才抢到的呢?

  • 抢到的人:会立刻发微博、发朋友圈炫耀:“耶!终于抢到了!” 这成了一种身份和运气的象征。
  • 没抢到的人:会吐槽、会抱怨、会预约下一轮,同样在社交媒体上制造了大量讨论。

一来二去,“小米手机”和“抢购”这两个词就牢牢绑定在了一起。大家谈论的已经不只是一部手机,而是一个热门社会事件。小米几乎没花多少广告费,就获得了铺天盖地的免费宣传。当一个品牌能成为人们口中的谈资(我们称之为“社交货币”)时,它的品牌价值自然就水涨船高。

## 3. 筛选和凝聚最忠诚的“粉丝”

谁会愿意花时间去抢一部手机?当然是对它最感兴趣、最认可它理念的人。

这个“抢购”的过程,就像一个天然的过滤器,把那些最核心、最狂热的用户(也就是早期的“米粉”)筛选了出来。

  • 建立归属感:这些“千辛万苦”才成为小米用户的“米粉”,会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他们觉得自己是“懂手机”的,是品牌的“开荒牛”。
  • 形成粉丝文化:他们会自发地在论坛里讨论产品、提出建议、甚至维护品牌形象,形成了强大的粉丝社群和独特的“米粉文化”。

这种由忠实粉丝构成的坚实基础,是任何品牌都梦寐以求的宝贵资产。它让小米从一开始就不只是一个冷冰冰的厂商,而是一个有温度、有互动、有大量拥护者的“社区”。

## 4. 建立“高配低价”之外的“酷”形象

如果小米只是单纯的便宜,那它很容易被贴上“廉价货”的标签。但饥饿营销改变了这一点。

“抢不到”这件事,给小米赋予了“火爆”、“受欢迎”、“潮流”等标签。年轻人买小米,不仅仅是因为它性价比高,还因为拥有一部“大家都在抢”的手机,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这就成功地把品牌的价值从单一的“性价比”维度,提升到了包含“科技感、潮流、粉丝文化”在内的多维价值。品牌形象立刻就丰满和高级了起来。


总结一下

所以你看,饥饿营销就像一个四两拨千斤的杠杆:

它用**“有限的货”,撬动了“无限的欲望”。这种欲望转化成了“话题讨论”,话题讨论带来了“免费的曝光”,并筛选出了“忠实的粉丝”,最终在用户心中建立起一个“远超其售价的品牌价值”**。

当然,这招也很危险,前提是你的产品本身要足够好,否则就会像那个味道很差的网红拉面馆,排队的人骂骂咧咧地走了,再也不会回来。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小米早期产品的确在同价位非常有竞争力,这才让饥饿营销的威力发挥到了极致。

创建时间: 08-08 21:31:18更新时间: 08-10 02:0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