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说日本“失去了三十年”,那为什么现在它的股市能创下历史新高?这三十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嘿,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因为它确实看起来很矛盾。我们听了快一辈子的“日本经济不行了”,结果一扭头,它的股市“日经225指数”居然冲破了1989年的历史最高点,创了新纪录。
这感觉就像你一个三十年没见的老同学,以前总听说他混得不怎么样,结果突然在同学会上发现他成了大老板。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别急,我试着用大白话给你捋一捋。
首先,我们得正确理解“失去的三十年”到底失去了什么?
这三十年,日本不是倒退了,更像是**“原地踏步”**了。
想象一下,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就像一辆踩满油门的跑车,股价、房价高得离谱,当时有个段子说“卖掉东京就可以买下整个美国”。结果呢?泡沫“嘭”的一声破了。
泡沫破裂后,日本掉进了一个大坑里,这个坑主要有三样东西:
- 企业“僵尸化” (Zombie Companies): 很多本该倒闭的公司,因为银行怕产生坏账,就一直给它们输血续命。这些公司不赚钱,也不创新,就半死不活地耗着,占用了大量的社会资源,让有活力的新公司很难出头。
- 通货紧缩 (Deflation): 这是个很可怕的东西。简单说就是物价一直在跌。你可能会觉得“东西越来越便宜,不是好事吗?”。对经济来说是灾难。因为大家都会想“反正明天更便宜,我今天就不买了”,于是消费和投资全面萎缩。公司赚不到钱,也就不给员工涨工资,员工没钱就更不消费……恶性循环。
- 信心丧失 (Lost Confidence): 整个日本社会都变得非常保守和谨慎。人们拼命存钱,不敢消费、不敢投资、不敢冒险。企业手里攥着大把现金,但就是不拿出来投资扩大生产或者给员工加薪。
所以,“失去的三十年”不是说日本人生活水平倒退回去了,而是经济失去了增长的活力,被上面这“三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跟飞速发展的世界(尤其是中国)相比,显得停滞不前。
那为什么现在股市突然就“牛”起来了?
这也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很多因素积累到今天,终于爆发了。你可以理解为,日本这辆车虽然原地趴窝了三十年,但它一直在悄悄地修车、换零件、加油。现在,几个关键的“点火器”同时启动了。
1. 公司内部终于“想通了”:开始为股东着想
这是最核心的变化。以前的日本大公司,更像一个“大家庭”,首先考虑的是员工终身雇佣、银行关系等等,不太在乎股价和股东回报。
现在,东京证券交易所带头改革,天天“敲打”这些上市公司,说:“你们账上趴着那么多现金,要么拿去投资,要么分红、回购股票还给股东!别再当守财奴了!”
于是,很多大公司开始:
- 大规模回购自家股票: 这会减少市场上的股票数量,股价自然容易上涨。
- 增加给股东的分红: 这让持有股票变得更有吸引力。
公司的经营目标从“活下去”变成了“为股东赚钱”,这对投资者来说是天大的好事,大家当然愿意买它们的股票了。
2. “弱日元”的魔法:躺着也赚钱
这几年日元兑美元汇率跌得很厉害。这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进口东西变贵了,不是好事。但对日本那些出口全世界的大公司(比如丰田、索尼、任天堂)来说,简直是天上掉馅饼。
打个比方:
- 丰田在美国卖一辆车,赚了3万美元。
- 以前,这3万美元换回日本是330万日元。
- 现在,因为日元贬值,同样3万美元能换回450万日元。
你看,车还是那辆车,但换算成日元的利润凭空多了一大截。这些大公司的财报变得异常亮眼,利润暴增,股价自然跟着飞涨。
3. 告别“通缩”:钱终于开始转起来了
困扰日本三十年的“通货紧缩”终于结束了,现在日本也开始“通货膨胀”了(虽然还不高)。东西开始涨价,大家意识到“再不买可能就更贵了”,消费的意愿就上来了。
更重要的是,企业也开始给员工涨薪了!这是几十年来都罕见的。员工有钱了,就更敢花钱,经济的循环就慢慢盘活了。
4. “股神”巴菲特的风向标效应
“股神”巴菲特在2020年开始大举投资日本的五大商社(你可以理解为超大型的综合贸易公司)。这个举动给全球投资者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日本,值得投资了!
连最聪明的钱都来了,全球的投资机构和热钱自然会跟风涌入。他们发现,跟美国等其他市场相比,日本的股票估值还很便宜,而且公司正在变好,日元又弱,简直是“价值洼地”。
5. 外部环境的“助攻”
全球资金也在寻找新的避风港。随着一些地缘政治风险的增加,以及大家对某些市场增长放缓的担忧,政治稳定、法规健全的日本市场就成了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选择。
总结一下
所以,日本股市创新高,并不是说“失去的三十年”是假的,而是:
在漫长的三十年里,日本经济内部的结构性问题(比如企业治理)正在被逐步修复。当这些内部改革,遇上了弱日元、通胀回归、全球资金追捧等外部有利条件时,就共同引爆了这场历史性的牛市。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但它有时候看得更远,它反映的是对未来的预期。现在的市场预期是:日本正在走出那个漫长的隧道,前面可能有光了。
当然,这辆车能不能持续开下去,还要看日本能否解决人口老龄化等更深层次的问题。但至少现在,发动机已经重新轰鸣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