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部”的总和真的能超过“头部”吗?在哪些条件下这个论断才成立?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
“尾部”的总和真的能超过“头部”吗?是的,但这需要几个关键前提。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著名的“长尾理论”(The Long Tail)的核心。咱们先别管理论,用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理解。
想象一下20年前的音像店
你走进一家音assic音像店,想租一盘电影DVD。
- “头部”是什么? 就是摆在最显眼位置的那些货架,上面全是最新、最火爆的大片,比如《泰坦尼克号》、《黑客帝国》。这些是店里的明星产品,每天都有很多人来租。这是“头部”,品种少,但个个都是爆款。
- “尾部”是什么? 就是角落里那些积了灰的货架,上面插满了各种老电影、纪录片、小众的外国文艺片。可能一个星期也没人租一次。这是“尾部”,品种极多,但每一个都无人问津。
在实体店的时代,“尾部”的总收入是绝对不可能超过“头部”的。为什么?因为店面空间(货架)是有限的、昂贵的,老板必须把有限的空间留给最能赚钱的“头部”商品。存放一堆没人租的DVD,简直是浪费租金。
现在,我们把音像店换成Netflix或者国内的视频平台
情况就完全变了。
- “头部”依然存在: 平台首页上,永远推荐着当前最火的电视剧和电影。
- “尾部”变得无限长: 但除了这些热门内容,平台上还有成千上万部老电影、纪录片、冷门剧集。这些内容的存储成本极低(只是服务器里的一些数据而已),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时候,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虽然看《老友记》重播的人,可能远不如追一部新出爆款剧的人多。但是,把所有看《老友记》、《办公室》、《武林外传》这些经典老剧的人数加起来,再加上那些看小众纪录片、看冷门国家电影、看几十年前经典动画的人数...... 把所有这些“冷门”选择的总和加起来,其总播放量或总订阅收入,完全有可能超过那几部“热门”爆款。
这就是“尾部”战胜了“头部”。
那么,在哪些条件下“尾部”才能战胜“头部”呢?
这个论断并不是在任何地方都成立的,它需要三个关键的“催化剂”:
1. 生产和销售的“货架”成本极低
这是最根本的一条。
- 实体世界: 书店的书架、超市的货架、音像店的货架都是寸土寸金。你不可能为了一个一年只卖一本的书,长期占用一个宝贵的书架位置。
- 数字世界: 对于亚马逊(Amazon)来说,一个商品页面几乎不占成本。对于网易云音乐或Spotify来说,多存储一首冷门歌曲的成本也微乎其微。
说白了,要有足够便宜、甚至近乎无限大的“仓库”或“货架”,才能让成千上万的“尾部”商品有地方待着。
2. 强大的搜索和推荐工具,让“尾部”能被找到
光有海量的商品没用,用户得能找到它们才行。
如果Netflix有10万部电影,但你只能靠自己一部一部翻,你可能翻到手抽筋也找不到你想看的那部冷门片。
所以,必须有:
- 强大的搜索引擎: 让你能精确地搜到“1987年意大利黑白悬疑电影”。
- 智能的推荐算法: 基于你的观看历史,它会猜你可能喜欢某部你听都没听过的纪录片,然后推送到你的首页。“看过这个的人也喜欢...” 这个功能就是典型的“尾部”挖掘机。
- 用户评价和标签: 通过用户的评分、评论和自发形成的分类(比如“烧脑”、“治愈系”),让冷门内容也能浮现出来。
简单说,必须有办法把合适的“尾巴”,送到对它感兴趣的少数人面前。
3. 足够大的市场和多样化的需求
这个平台必须能聚集足够多的用户,多到足以让各种小众需求显现出来。
在一个只有1000个用户的小镇论坛上,可能没人对“古希腊陶器修复”这个话题感兴趣。但是,在YouTube或B站这样面向全球/全国用户的平台上,你很可能会发现有几千、甚至几万人和你一样,是这个小众爱好的狂热粉丝。
互联网打破了地理限制,把原本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小众爱好者”聚集到了一起,为“尾部”商品创造了足够大的“微型市场”。
总结一下
“尾部”的总和可以超过“头部”,这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数字时代一个真实的商业现象。但它依赖于:
- 几乎为零的展示成本(数字货架)
- 高效的发现机制(搜索+推荐)
- 全球化的聚合市场(海量用户)
这三者缺一不可。这也就是为什么亚马逊、淘宝、Netflix、YouTube、Spotify这些平台能够如此成功的原因之一。它们不仅靠爆款赚钱,更从那条长长的、看似不起眼的“尾巴”里,挖掘出了巨大的金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