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问题。咱们聊这个事儿,别扯那些复杂的商业模型和PPT黑话,就用“第一性原理”这个工具,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剥开,看最后剩下的是啥。如果最后的核心是个硬核,那这事儿就可能成;如果剥到最后啥也不剩,那就算了吧。
所谓“第一性原理”,说白了就是:别管别人是怎么做的,也别管现在流行什么,你就去想这件事最根本、最基础的那个点是什么。
想象一下,你不是在“创业”,你就是在做一个东西,要判断这个东西能不能“活得久”。可以从这三个最根本的问题入手:
1. 它解决了谁的一个“非有不可”的问题?
这是最重要的第一层。你要把所有“我觉得”、“可能”、“也许”都扔掉,去找到那个最坚实的需求。
- 问自己: 如果我这个产品明天就消失了,谁会觉得“天塌了”?谁会抓狂?谁会到处找替代品?
- 再问自己: 这个“问题”是真实存在的,还是我臆想出来的?它是一个“止痛药”,还是一个“维生素”?感冒了你必须吃药,这是止痛药;但你可能只是偶尔想起来才吃一粒维生素,有它没它都行。长期可持续的生意,一定更像“止痛药”。
举个例子:十几年前,大家用诺基亚发短信,一条一毛钱,还只能发几十个字。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痛点”:沟通成本高、不方便。然后微信出来了,用流量发信息、语音、图片,几乎免费。它解决的就是这个最根本的“高效、低成本沟通”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永恒的,所以微信的根基就非常稳。
用第一性原理判断: 你的想法,是不是在解决一个这样基础、普遍、让人难受的“痛点”?如果你的答案是“让一部分人的生活更酷炫了一点”,那就要小心了,因为“酷炫”是会过时的。
2. 你的解决方案,成本结构是不是最优越的?
好,现在你找到了一个真问题。那你的解决方法,从物理和经济规律上看,是不是比现有的方式有“数量级”的优势?注意,是数量级,不是好一点点。
- 问自己: 我提供这个解决方案,最核心的成本是什么?是人力、是流量、是原材料、还是技术研发?
- 再问自己: 随着我的用户越来越多,我的“边际成本”(也就是多服务一个新用户增加的成本)是会急剧下降,还是基本不变?
举个例子:开一家餐厅,多服务一个客人,你就得多买一份菜,多一个厨师和服务员,成本是线性增加的。但开发一个软件,你服务100个人和100万个人,边际成本几乎为零,无非就是多点服务器费用。这就是成本结构的巨大差异。
用第一性原理判断: 你的商业模式,在最底层,是不是一个“印钞机”模型,而不是一个“搬砖”模型?也就是说,你的成本结构是否能支撑你用比别人低得多的代价,提供至少一样好、甚至更好的服务。如果你的成本结构和别人没区别,那你凭什么能活得更久?
3. 就算别人完全抄你,你为什么还能活下来?
这是“长期”的关键。当你的好东西被市场发现后,一定会有无数人来抄。这时候,你需要一个别人拿不走的“护城河”。但这个护城河不能是虚的,比如“我们品牌更好”、“我们团队更强”,这些都太脆弱了。
从第一性原理出发,真正的护城河只有几种:
- 网络效应: 你的产品越多人用,对每个用户来说就越好用。比如微信,你所有的朋友都在上面,就算另一个App做得再好,你也很难迁移,因为你的“关系网”不在那里。新来者从零开始,很难打破这个网络。
- 高转换成本: 用户换掉你的产品,要去别的地方,会非常非常麻烦。比如你公司的财务软件,所有数据都在里面,用了好几年了,要换一个?那简直是灾难。所以即便有更好的,你也会将就着用。
- 独特的资源或技术壁垒: 你有别人没有的东西。比如你有独家专利,法律保护你;或者像台积电,它的芯片制造工艺领先别人好几代,别人想抄也抄不会。这是最硬核的壁垒。
- 规模效应: 你做得太大了,以至于你的成本比任何一个新进来的人都低得多。比如亚马逊的物流,它在全球建了那么多仓库,可以做到次日达,任何一个新电商平台想在物流上跟它竞争,都得先烧掉几千亿,这几乎不可能。
用第一性原理判断: 你的业务,有没有可能建立起以上任何一种“结构性”优势?这个优势是不是随着你的发展,会变得越来越强,而不是越来越弱?如果你的优势仅仅是“我跑得快”,那总有一天会被跑得更快的人追上。
总结一下:
别去想那些风口、概念和故事。就回到这三个最朴素的问题上:
- 需求: 你是不是在给一个快渴死的人递水喝?
- 成本: 你这瓶水的成本,是不是比别人从河里打水还便宜?
- 壁垒: 你是不是拥有这条河的独家所有权,别人想打水都打不着?
如果这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响亮的“是”,那你的这个想法,就具备了“长期可持续”的基因。剩下的,才是执行、运营、营销这些“术”层面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