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能,而且这可以说是第一性原理最有魅力的应用之一。
打个比方吧。想象一下在汽车被发明之前,所有人都想解决“如何让出行更快”这个问题。
当时的市场,就是一片“红海”。大家都在比谁的马更壮,谁的马车更轻、跑得更快。如果你也加入进去,想养一匹更快的马,那你就是在“红海”里跟所有人厮杀。
而所谓的“红海假象”就是,你看着大家都在养马,就以为这个生意的本质就是“养马比赛”,你被这个表象给骗了,以为唯一的出路就是把马养得比别人好。你所有的努力,都花在了改良马车和马匹上。
这个时候,一个用“第一性原理”思考的人来了。他不会想“我怎么能得到一匹更快的马”,他会问最根本的问题:“‘出行’的本质是什么?”
答案是:“把人或者物体,用更小的能量消耗、更快地从A点移动到B点”。
你看,“马”只是当时的解决方案,不是问题的本质。
顺着“高效位移”这个本质思路,他就会想:“除了马,还有什么东西能提供动力?除了马腿,还有什么东西能滚动?” 于是,他可能会想到用蒸汽机、用内燃机,然后把轮子装上去…… “汽车”这个全新的物种,这个巨大的“蓝海市场”就这么被发现了。他没有去跟别人比养马,而是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赛道,在这里,他没有竞争对手。
所以,如何避免被“红海假象”误导?
-
别总盯着对手在做什么,要盯着用户在解决什么。 你总看别人在做什么,你就会不自觉地模仿,然后就陷入了“养马比赛”的怪圈。你应该去想,用户的那个最原始、最根本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
多问几个“为什么”,直到问不下去为止。 比如用户说“我想要一匹更快的马”,你要接着问“为什么你需要一匹更快的马?” -> “因为我想更快地从家到镇上” -> “为什么更快地去镇上对你很重要?” -> “因为可以节省我的时间,让我有空做别的事”。你看,核心需求浮现了——“节省时间”,而不是“马”。那解决“节省时间”这个问题的方案,可就不止“更快的马”这一种了。
-
拆解与重构。 把你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都拆开看。比如,“做电商就必须要有购物车吗?”“做社交就必须要有‘点赞’吗?” 把这些行业里约定俗成的元素都拆掉,回到最核心的“交易需求”或“连接需求”上,你才可能重构出一个全新的、别人没想到的东西。
说白了,第一性原理就是一把锤子,帮你砸开那些“行业规矩”和“大家都这么干”的思维外壳,让你看到问题的真正核心。当你盯着核心需求去创造,而不是盯着别人的产品去模仿时,你自然就走上了一条通往“蓝海”的路,也就不会被“红海”的假象迷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