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机会识别中,如何运用第一性原理区分‘真实需求’与‘伪需求’?如何拆解庞大市场,发现未被满足的根本性需求?

Cheryl Jones
Cheryl Jones
Philosophy student, exploring first principles in ethics.

好问题,这几乎是每个想做点事的人都会遇到的坎,我们经常被自己“觉得很棒”的点子感动,但市场很残酷。我聊聊我的看法,不一定对,希望能给你一些参考。

怎么用第一性原理分清“真伪需求”?

咱们别把“第一性原理”想得太玄乎,说白了就是扒掉所有现成的、想当然的答案,一直往下挖,挖到最核心、最不可能再被拆分的那个“事实”

想象一下,你不是在“发明”一个需求,而是在“发现”一个已经存在的物理定律。

1. 伪需求是“解决方案”,真需求是“底层欲望”。

  • 伪需求:“我想要一个能一键生成精美PPT的App。”
  • 真需求:“我需要在短时间内搞定一个汇报,让老板/客户满意,这样我才能升职加薪/拿下订单,并且我不想把时间浪费在调格式这种破事上。”

看到区别了吗?“做PPT的App”只是一个解决方案,甚至可能是个很差的解决方案。而“省时间、获得认可、避免麻烦”这些才是底层欲望,是人性。

怎么挖?用“刨根问底法”:

你就逮着一个用户,像个三岁小孩一样不停地问“为什么”。

“你为什么想要一个一键生成PPT的App?” “因为做PPT太花时间了。” “为什么你觉得花时间?” “因为要找模板、配图、对齐,很烦。” “为什么这些事让你烦?” “因为我真正该花时间的是思考内容和逻辑,而不是这些重复劳动。” “为什么搞定内容和逻辑对你很重要?” “因为这样汇报才能通过,我才能搞定这个项目。”

你看,挖到最后,根本不是“想要个App”,而是“想要不被琐事干扰,高效地完成工作,并获得好的结果”。这个,才是真需求。你的解决方案可以是一个App,也可以是一个模板库,甚至可以是一个培训服务。

2. 真需求有“代价”,伪需求只在“嘴上”。

这是最有效的试金石。一个真需求,用户一定在用某种方式为它“付钱”,这个“钱”不一定是人民币,可能是:

  • 时间:他是不是在用一个很笨的Excel表格,花好几个小时去解决这个问题?
  • 精力:他是不是为了搞定这件事,要同时打开好几个软件,来回切换,搞得自己很累?
  • 容忍:他是不是在忍受一个很难用的旧系统,天天抱怨但又离不开?
  • 金钱:他是不是已经花钱雇人或者买了一个不那么好用的工具来做这件事?

如果你发现用户为了解决某个问题,已经在使用某种“土方法”(哪怕效率极低),那恭喜你,你很可能找到了一个真需求。因为他已经在“付费”了,你的任务只是提供一个“性价比”更高的解决方案。

反之,如果一个问题你问了一圈,所有人都说“啊,有这个东西当然好啊”,但当你问“那你现在是怎么解决的?”,他们回答“哦,就放着呗,也没那么重要”,那这大概率就是个伪需求。这种“痒点”而不是“痛点”,是创业公司最容易死的坑。

怎么拆解大市场,找到根本需求?

“我要做餐饮市场”、“我要做教育市场”,这种话基本等于什么都没说。市场不是一整块铁板,它是由无数个鲜活的“场景”组成的。

第一性原理在这里的应用就是:忘掉现有的“行业分类”,回归到“人+场景”。

公式很简单:什么样的人(Who),在什么样的场景下(When/Where),想要完成什么任务(Job),但遇到了什么困难(Struggle)?

举个例子,拆解“吃饭”这个超级大市场:

别去想“火锅、烧烤、外卖”这些分类,这些都只是“解决方案”。我们从“人+场景”出发:

  • 场景1:一个刚下班的年轻白领,很累,一个人在家。

    • 任务:快速、简单地填饱肚子,最好有点营养,别太贵。
    • 困难:做饭太麻烦,点外卖要等很久,而且可能不健康。
    • 机会:预制菜?方便速食?主打“15分钟搞定一顿健康晚餐”的社区小食堂?
  • 场景2:一对情侣,周末晚上,想搞点气氛。

    • 任务:吃一顿有仪式感的晚餐,享受二人世界。
    • 困难:出去吃要排队,环境嘈杂;自己做,从买菜到洗碗,毫无浪漫可言。
    • 机会:提供半成品的高级牛排套餐,配好红酒和蜡烛,送货上门?主打“在家也能享受的米其林体验”的服务?
  • 场景3:一个宝妈,带着3岁的孩子,中午在商场里。

    • 任务:找个地方吃饭,要快,要健康,孩子得有得吃,还得能坐得住。
    • 困难:成人餐厅太油腻,不适合小孩;儿童餐厅排队久,而且味道一般大人不喜欢。
    • 机会:专门为“带娃的父母”设计,提供健康儿童餐,有小片游乐区,同时大人餐也很好吃的亲子餐厅?

看到了吗?我们根本没提“市场规模”、“行业报告”,就是把一个笼统的“吃饭”拆解成了无数个具体的“待完成的任务”(Jobs-to-be-Done)。

每一个“任务+困难”的组合,都是一个潜在的、未被满足的根本性需求。你的机会不在于跟海底捞抢市场,而在于比海底捞更好地解决某个特定场景下的特定困难。

总结一下我的土办法:

  1. 区分真伪需求:别听用户说什么,要看他做什么。用“刨根问底法”挖到他最底层的欲望,然后看他是否已经在用某种(哪怕很笨的)方式为这个痛苦“付费”。
  2. 拆解大市场:忘掉行业分类,聚焦“人+场景”。用“待完成的任务”框架,把一个大问题,切成无数个你可以下手的、具体的小问题。

找到一个足够痛苦的“困难”,为它提供一个当下最好的“解决方案”,这就是一个好机会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