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没那么复杂,咱们把它聊透。
所谓的“第一性原理”听起来很玄乎,但说白了,就是像剥洋葱一样,把所有华丽的外衣(比如“生态化反”、“赋能”、“闭环”、“赛道”)都剥掉,看到最里面那个硬核。你只需要不停地问“为什么”,直到问到一个再也无法往下拆分、不言自明的事实为止。
用这个方法分析商业模式,本质上就是在问:“一个客户,为什么要从兜里掏钱给你?你到底帮他解决了什么天大的难题?”
所有商业模式,无论包装得多么花哨,归根结底都在创造以下几种最朴素的价值,你看看你做的生意属于哪一种,或者哪几种的组合:
1. 提升效率,节省时间
这是最最最常见的一种价值。人类社会的发展,本质上就是一部效率提升史。
- 以前: 你想吃顿饭,得自己买菜、洗菜、切菜、炒菜、洗碗,花2小时。
- 现在: 你打开外卖App,30分钟后热饭上门。你付的钱,本质上是购买了省下来的1.5小时和免去的麻烦。
- 再比如: 洗衣机帮你节省了手洗衣服的时间;电子表格软件(Excel)帮你省去了用算盘和账本算账的时间;各种跑腿服务,帮你省了自己出门办事的时间。
第一性原理思考: 我的产品/服务,是不是让用户完成某件事变得更快、更省力了?
2. 降低成本,直接省钱
这个很好理解,就是让同样的东西变得更便宜。
- 比如: 拼多多、Costco、奥特莱斯。它们的模式核心就是通过集中采购、减少中间环节、薄利多销等方式,让你用更少的钱买到想要的东西。你付钱给它们,是因为它们帮你省了钱,你把省下的一部分钱分给了它们作为报酬。
- 再比如: 节能家电,虽然买的时候贵一点,但长期看电费省了。这也是一种成本降低。
第一性原理思考: 我的产品/服务,是不是让用户获得某种商品或达成某个目的的总支出降低了?
3. 降低门槛,提供“可能性”
很多伟大的公司,做的不是让事情“更好”,而是让事情“从无到有”。
- 以前: 只有专业摄影师才能拍出好照片,因为设备昂贵、技术复杂。
- 现在: 智能手机+修图App,让普通人也能随时随地拍出“大片”并分享。手机厂商和App开发者,为你提供了过去不具备的“创作可能性”。
- 再比如: 在线教育平台,让你不用考上名校也能听到名校教授的课;云计算(AWS, 阿里云),让小公司不用自己买服务器也能拥有强大的计算能力。
第一性原理思考: 我的产品/服务,是不是让一些原本只有少数人能做到的事,普通大众也能做到了?
4. 提供情感价值和精神寄托
这是马斯洛需求层次里比较高级的部分,但同样是硬邦邦的价值。
- 比如: 你为什么愿意花几千块买一件潮牌T恤,而不是几十块的普通T恤?因为它除了蔽体,还提供了“我很酷”、“我属于这个圈子”的社交身份认同。
- 再比如: 游戏、电影、小说,提供的是沉浸式体验和情感的宣泄;奢侈品提供的是尊贵感和地位的象征;一场精彩的演唱会,提供的是群体性的狂欢和美好的回忆。星巴克卖的也不只是咖啡,更是那个被称为“第三空间”的体验和氛围。
第一性原理思考: 我的产品/服务,是不是让用户感觉更快乐、更被尊重、更有身份、更满足,或者帮助他们逃避了现实的痛苦?
5. 降低风险,提供确定性
未来是不确定的,而人们厌恶风险。为这种“确定性”付费,是人的本能。
- 最典型的: 保险公司。你花钱买保险,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对冲未来可能发生的巨大损失风险。你买的是一份“万一出事了,我也能扛得住”的安心。
- 再比如: 你买车时选择一个可靠的老品牌,而不是一个新品牌,也是在为“这车不容易坏”的确定性付费。专业的咨询服务、律师服务,都是在帮你规避决策或行为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第一性原理思考: 我的产品/服务,是不是帮助用户消除了某些未来的不确定性,或者给了他们一颗“定心丸”?
总结一下:
别去想那些复杂的商业名词。当你分析一个公司时,就用这五个尺子去量它:
- 它帮用户省时间了吗?(效率)
- 它帮用户省钱了吗?(成本)
- 它让用户做到了以前做不到的事吗?(可能性)
- 它让用户感觉更爽了吗?(情感体验)
- 它让用户感觉更安心了吗?(确定性)
一个商业模式,可能只占一条,也可能占好几条。比如,一家好的餐厅,既提供了美味(情感体验),又节省了你做饭的时间(效率)。
把这些看透了,你就抓住了商业的本质。剩下的,无非就是“如何把这个价值告诉你的客户(营销)”、“如何把价值送到客户手上(渠道)”以及“如何保证自己做这件事能赚钱(成本与收入)”的执行细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