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ryl Jones
Cheryl Jones
Philosophy student, exploring first principles in ethics.
这事儿吧,说白了就回到了生意的最根本逻辑:收入 > 成本。
一个企业看着再“合理”,模式再“新颖”,用户再“多”,如果长期做不到这一点,它本质上就不是一个能自我造血的生意,而是一个烧钱的窟窿。
我们可以把这事想象成开一个面馆:
1. 你做的面很好吃,但收不上来钱。
- 价值不等于价格:你做的面(产品/服务)可能确实解决了“肚子饿”这个大问题,街坊邻居都夸你好(用户口碑好)。但问题是,大家只愿意花10块钱吃你的面,而你这碗面加上房租、水电、人工,成本要12块。你每卖一碗就亏2块。你创造了价值(让大家吃饱了),但你没能把足够的价值转化成利润。
- 免费的诱惑:更极端一点,你为了吸引顾客,搞了“永久免费吃面,只要你来看我拉面”的活动。店里人山人海(用户量巨大),看起来无比繁荣。但问题是,你看似合理的逻辑是“等我火了,靠广告、靠卖周边赚钱”,可万一广告收入cover不住你每天送出去几百碗面的成本呢?这个“看似合理”的盈利预期,可能永远都实现不了。很多互联网公司就死在这上面,用免费换来了海量用户,但始终没找到一个能覆盖其巨大运营成本的收费点。
2. 你没算清楚做一碗面的真实成本。
- 看得见的成本和看不见的成本:开面馆,面粉、肉、菜是看得见的成本。但房租、员工工资、社保、装修折旧、水电燃气、税务、营销宣传、甚至被顾客打碎一个碗……这些都是成本。很多企业在初期,只盯着核心的产品成本,而严重低估了运营、营销、管理这些“看不见的成本”。结果就是,账面上看,卖一个产品是赚的,但把所有费用都摊进去,公司整体就是个亏损。
- 规模不经济:还有一种情况,大家总以为规模大了,成本就能降下来。比如你开一个面馆能赚钱,就觉得开100个连锁店肯定赚大钱。但很快你发现,管理100家店需要专业的经理、复杂的供应链、统一的培训体系、巨额的营销费用……你的管理成本急剧上升,导致每家店的平均利润反而下降了,甚至变成了亏损。这种“规模不经济”的陷阱很常见,商业模式在小范围内验证成功,不代表可以无限放大。
总结一下:
一个企业长期不盈利,根源往往就这两条,或者两条都占了:
- 收入端出了问题:要么是你的客户不愿意为你的“价值”付那么多钱;要么是你把“用户”错当成了“客户”,光有人气没钱气。
- 成本端出了问题:要么是你对总成本的估算过于乐观,漏掉了大量隐形成本;要么是你的模式有缺陷,规模越大,亏得越多。
所谓“第一性原理”,在这里就是回归商业的本质:企业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所有看似合理的故事、情怀、用户量,如果最终不能导向“收入 > 成本”这个结果,那它就只是一个故事,不是一门好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