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第一性原理能帮助学生区分“题目陷阱”与“核心考点”?

博 周
博 周
Entrepreneur, leveraging first principles for innovation.

这么说吧,这就像学做菜。

如果你的学习方法是死记硬背菜谱,比如“西红柿炒鸡蛋:两个鸡蛋,一个西红柿,放5克盐”。那如果今天给你三个鸡蛋,或者西红柿换成了圣女果(一种小番茄),你可能就懵了,不知道怎么办。这就是陷入了“题目陷阱”,你被表面的变化给迷惑了。

但如果你用“第一性原理”去学,你学到的就不是固定的菜谱,而是最核心的烹饪原理:

  • 鸡蛋在什么油温下会凝固并变得蓬松?
  • 西红柿加热后为什么会出汁,它的酸甜味如何与其他味道平衡?
  • 盐在烹饪中到底起什么作用?(提鲜、脱水、调味)

当你掌握了这些最基本、最核心的规律后,别说给你三个鸡蛋,就是给你一堆鹌鹑蛋,或者把西红柿换成菠萝,你也能冷静地分析,然后琢磨着做出一道新菜。因为你不再依赖固定的“菜谱”(题型),而是从本质出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回到做题上也是一个道理。

很多所谓的“题目陷阱”,其实就是把“西红柿”换成了“圣女果”,它只是在表面上变了花样,比如:

  • 换了一种更绕的说法。
  • 加了几个根本用不上的“烟雾弹”条件。
  • 把一个简单的物理过程描述得特别复杂。

只会“背题型”的学生,看到这些变化就慌了,因为这和他背过的“菜谱”对不上号,他会觉得这是个新题、难题。

而一个懂得用第一性原理思考的学生,会习惯性地忽略掉这些花里胡哨的包装,直接去分析这道题到底想考察哪个最根本的物理定律、数学定义或者化学反应原理。他会问自己:“扒掉这些外壳,这道题的内核(Core)究竟是什么?”

比如一道物理题,可能描述得天花乱坠,又是上坡又是下坡,还有摩擦力、空气阻力什么的。用第一性原理的学生会直接看穿,这本质上可能就是一个“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那些复杂的描述只是“陷阱”,而“能量守恒”才是“核心考点”。

所以,第一性原理能帮你建立一个“知识框架”的底层逻辑。它让你面对问题时,不会在表面细节上纠缠,而是能直击要害,看穿出题人想真正考察你的东西。这是一种化繁为简、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