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知识论(TOK)时,第一性原理如何帮助分析“知识的起点”?

博 周
博 周
Entrepreneur, leveraging first principles for innovation.

哈喽,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试着用一个大白话来聊聊我的看法。

你可以这么想,我们平时学东西、认识世界,很多时候像是在“照着菜谱做菜”。菜谱说放三勺盐,我们就放三勺盐;菜谱说要炖20分钟,我们就炖20分钟。这个“菜谱”就是我们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书上看到的、或者约定俗成的规矩和知识。

而“第一性原理”这个思维方式,就像是让你别光看菜谱,而是去想:“等等,这道菜我为什么要放盐?盐的作用是什么?是提鲜?是脱水?还是防腐?除了盐,还有什么东西能起到类似的作用?酱油?蚝油?它们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你看,这么一想,你就不再是简单地复制菜谱了,你开始去探究“做菜”这件事最根本的元素和逻辑。

现在我们回到TOK(知识论)和“知识的起点”这个问题上。

TOK本身就是在问一些很根本的问题,比如:“我们是怎么知道我们所知道的事情的?” “知识这座大厦,最开始的那块砖头到底是什么?”

我们通常会觉得,知识的起点不就是“眼见为实”嘛,我看到了,我就知道了。或者“老师教的”、“书上写的”。这些就像是“菜谱”上的步骤,我们习惯了,觉得理所当然。

但如果你用第一性原理来分析,你就会开始“抬杠”了:

  1. 对“眼见为实”抬杠

    • “看见”这个行为,它的本质是什么?是光线进入我的眼睛,视网膜转换成电信号,大脑再对这个信号进行“解读”。
    • 那这个过程百分之百可靠吗?光线会被扭曲(比如水里的筷子是弯的),眼睛会疲劳,大脑的解读会带有我过去的经验和偏见(比如各种视错觉图片)。
    • 所以,“看见”本身并不是一个绝对可靠的、最基础的“知识起点”。它只是我们接收信息的一个通道,而且这个通道还可能出问题。那么,比“看见”更根本的起点是什么?是“我感知到了一个信号”吗?你看,这就开始深入了。
  2. 对“逻辑推理”抬杠

    • 有人说,知识的起点是逻辑和理性,比如笛卡尔说的“我思故我在”。他把所有东西都怀疑一遍,最后发现“怀疑”这个动作本身证明了“我”的存在。这看起来像是一个很稳固的起点了。
    • 但用第一性原理继续问:逻辑本身又是从哪来的?那些最基本的公理(比如A=A),为什么我们认为它是对的?它是不证自明的吗?它能被分解成更基本的东西吗?我们依赖逻辑进行推理,但逻辑这个工具本身的可靠性,它的“起点”又在哪?

所以,第一性原理在分析“知识的起点”时,扮演的角色不是给你一个标准答案,说“起点就是A”或者“起点就是B”。

它的作用是给你一把锋利的“小刀”,让你把所有宣称自己是“知识起点”的候选者(比如感官、理性、语言、记忆等)一层一层地剥开,把那些后天加上去的、约定俗成的、想当然的外壳全都剔除掉,看看最后剩下那个最硬的、再也无法分解的“核”是什么。

用这个方法,你不再是人云亦云地接受“知识从感官来”或“知识从理性来”这些现成的结论。而是亲手去检验这些结论的根基到底牢不牢固。这个“亲手检验、追根溯底”的过程,本身就是TOK这门课最核心的精神,也是第一性原理能提供的最大帮助。它让你从一个知识的“消费者”,变成一个知识的“质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