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问题,这个角度很有意思。咱们聊聊怎么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拆解一个商业模式,看到它最里面的核儿,判断它到底能不能活得长久。
所谓的“第一性原理”,说白了就是一句话:别信那些“大家都是这么干的”或者“行业惯例”,也别被各种花里胡哨的概念迷惑。你要做的,是把一件事拆到最基本、最不可能再拆分的“事实”和“公理”上,然后从这些最基本的点出发,重新往上推理。
就像马斯克造火箭,他不去想“火箭一直都很贵”,而是去问:“造一个火箭,最基础的材料是什么?铝、钛、铜、碳纤维……这些东西在市场上多少钱一吨?”他一算,发现材料成本只占火箭总价的2%不到。于是他得出一个结论:火箭之所以贵,主要是因为中间环节和低效的生产方式,而不是材料本身。那好,我自己想办法把材料组合起来,不就能把成本降下来了吗?这就是第一性原理。
现在,我们把这个思路用在分析商业模式上。一个商业模式,不管它听起来多复杂(平台模式、SaaS、B2C、O2O……),你把它拆到最根上,就逃不开这三个基本问题:
- 你为客户创造了什么“不可或缺”的价值? (Value Proposition)
- 你通过什么方式把这个价值送到客户手里,并让他们为此付钱? (Revenue Model)
- 你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付出多少成本? (Cost Structure)
可持续性,就藏在这三个问题的答案里。
第一步:价值层面的第一性原理——它解决了什么“元问题”?
别去看公司PPT上写的“赋能XX行业”或者“打造XX生态”,这些都是包装。你要问的是:
“如果没有你这家公司,你的客户会用什么方式去解决他的问题?他的那个问题,是不是一个根本性的、会长期存在的需求?”
举几个例子:
- 餐饮业: 它的第一性原理是解决人的“饥饿”和“社交”需求。这两个需求永远不会消失。所以餐饮业本身是可持续的,但具体到你这家餐厅,你提供的食物、环境、服务,是不是比客户自己做饭、或者去别家餐厅,提供了更高的价值(更好吃、更方便、更有面子)?
- 社交软件: 它的第一性原理是解决人的“沟通”和“归属感”需求。这也是永恒的。所以微信这类产品,只要它在解决“沟通”这个根本问题上,效率最高、体验最好,它的地位就很难被撼动。
- 一个失败的例子: 某些只追热点的潮流产品,比如前几年的一些“共享XX”。它解决的是不是一个真问题?可能是。但这个问题的迫切性有多高?客户是不是愿意持续为它付费?如果它解决的只是一个“伪需求”或者“锦上添花”的需求,那当资本退潮、新鲜感过去,它就不可持续。
分析方法: 你就想象一下,把这个产品从世界上抽走,用户会不会感到巨大的痛苦和不便,并愿意付出很高成本去寻找替代品?如果答案是“会”,那它的价值根基就比较稳。
第二步:盈利层面的第一性原理——这个“价值交换”是否公平且高效?
客户愿意为价值付钱,但这个交换过程本身是否可持续?你要问:
“客户付出的成本(钱、时间、精力),和他获得的价值相比,是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并且,你收钱的这个方式,能不能随着规模的扩大,变得越来越轻松?”
- 软件/SaaS服务: 比如你花钱买Office 365。你付一份钱,微软几乎没有增加额外的“生产成本”,它只是给你开通了一个账号。这种“边际成本”几乎为零的模式,就是一种非常高效的盈利模式。只要用户觉得你提供的价值(方便办公、云同步)远大于你收的订阅费,这个交易就能持续下去。
- 卖实体商品: 比如卖一杯咖啡。你每多卖一杯,就要多用一份咖啡豆、一个杯子、一份人工。它的“边际成本”是固定的。这种模式的可持续性,就取决于你能不能在“单杯利润”和“总销量”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并且通过品牌、体验等方式,让客户觉得你这杯咖啡“值这个价”。
分析方法: 核心看两点:
- 客户的“获得感”: 客户会不会觉得“花这个钱,值了!”。如果客户每次付钱都觉得有点亏,那他迟早会跑掉。
- 你的“赚钱效率”: 你的生意是“做一单赚一单的辛苦钱”,还是“建好一个系统,就能躺着收钱”?后者显然更容易持续和扩张。
第三步:成本层面的第一性原理——你的成本结构“物理上限”在哪?
这是最硬核的一层,也是最接近马斯克思考火箭成本的那一层。你要问:
“支撑我这个生意运转,最基础、最不可避免的成本是什么?这些成本,有没有可能通过技术、规模或模式创新,被极大地降低?”
- 人力密集型行业: 比如咨询、家政服务。它的核心成本是“人的时间”。一个专家一天就24小时,一个保洁阿姨一次只能服务一户。这种成本结构很难被压缩,它的规模和利润就有“物理上限”。想让它可持续,就得想办法提高“单位时间”的价值(比如做更高端的咨询),或者通过平台模式降低“交易成本”(比如家政App)。
- 技术/资本密集型行业: 比如芯片制造、云计算。前期投入巨大(建厂、买服务器),但一旦建成,服务单个客户的成本就非常低。它的可持续性,取决于你有没有足够的资本撑到规模化盈利的那一天,以及你的技术是不是能一直保持领先。
分析方法: 列出这个生意最大头的几项开支,然后逐一去想:
- 这个成本是“固定”的(比如房租、研发投入),还是“可变”的(比如原材料)?
- 这个成本能不能通过规模化来摊薄?(比如100万用户和10个用户分摊一套服务器成本,单客成本天差地别)
- 这个成本在未来是会越来越贵(比如依赖某种稀缺资源),还是会越来越便宜(比如随着技术进步,算力成本在下降)?
总结一下
用第一性原理分析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就像一个三步的健康检查:
- 看“灵魂”: 它是不是在解决一个真实、持久的人类底层需求?(决定了它有没有存在的必要)
- 看“循环”: 它的价值交换过程是否让客户觉得划算,让公司赚钱高效?(决定了它的血液能否健康循环)
- 看“骨架”: 它的成本结构是否足够优化,或者有巨大的优化空间?(决定了它能跑多快、跑多远)
一个真正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一定是在这三个层面都经得起推敲的。它不是建立在信息不对称、短期红利或者营销泡沫之上的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扎根于价值创造和效率提升的坚实土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