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中,第一性原理能否取代理性人假设?

Silja B.A.
Silja B.A.
Systems engineer with 10 years experience in first principles.

我个人觉得,这两者压根不是一回事,所以谈不上谁替代谁。它们更像是工具箱里两种不同用途的工具。

你可以这么理解“理性人假设”:它就像是经济学大厦的一块奠基石。早期的经济学家为了能搭建一个理论框架,就得先假设“盖房子的人(也就是我们)是啥样的”。他们就想,咱们简化一下吧,假设每个人都门儿清,知道自己要啥(比如钱越多越好),而且总能做出最利于自己的选择。这就是“理性人”。这个假设对不对?肯定不全对,但它很方便,能帮我们建立起很多基础的经济模型,解释很多现象。它是一个为了方便建模而立的“靶子”。

那“第一性原理”是啥呢?它不是一个假设,而是一种思考方式。说白了就是“打破砂锅问到底”。不去管别人怎么说,不去管现成的模型是啥样,而是直接问:“这件事最根本、最底层的逻辑是啥?” 就像马斯克造火箭,他不去想“火箭一直都很贵”,而是问“造火箭的原材料(铝、铜、铁)值多少钱?” 从最基础的材料成本开始算,他就发现火箭的成本可以降下来。它是一个去挑战和审视“靶子”到底准不准的“武器”。

所以你看,一个是为了方便建模而立的“靶子”(理性人假设),另一个是去挑战和审视这个“靶子”到底准不准的“武器”(第一性原理)。

举个例子,传统经济学用“理性人假设”说,股价应该反映所有信息,市场是有效的。但一个用第一性原理思考的经济学家(比如行为经济学家)可能会说:“等等,人真的是理性的吗?” 他会从心理学、社会学这些更基础的层面出发,发现人有从众心理、会害怕亏损、会过度自信……这些才是更“第一性”的人类行为原则。基于这些新的原则,他就能建立新的模型,更好地解释为什么股市会暴涨暴跌,为什么会有泡沫。

总结一下:第一性原理不能直接“替代”理性人假设,因为它俩功能不同。但是,我们可以用第一性原理这种思维方式,去审视和挑战理性人假设,然后提出一个更接近现实、更牛的新假设。它俩一个是“旧地图”,一个是“勘探新世界的指南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