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中的“次贷”具体指什么?

Pamela Lopez
Pamela Lopez
Experienced economist, specializing in financial crises.

好的,没问题。咱们用大白话聊聊这个事儿。


想象一下,你去银行借钱买房,银行肯定得先查查你的家底,对吧?

看你工作稳不稳定、收入高不高、以前借钱有没有按时还(也就是信用记录)。

两种房贷:”优等生“和”差等生“

银行会把来借钱的人分成两类:

  1. 优质客户 (Prime):这种人工作稳定(比如是医生、律师、公务员),收入高,信用记录跟金子一样闪闪发光。银行最喜欢他们,给他们的贷款叫 “优质贷款”。这种贷款利息低,风险小。

  2. 次级客户 (Subprime):这种人可能收入不稳定,信用记录不太好,甚至有过欠钱不还的历史。在银行眼里,他们是“高风险人群”。借钱给他们,银行心里也打鼓。给他们的贷款,就叫 “次级贷款”,简称 “次贷”

所以,“次贷” 说白了就是 发放给那些信用等级较低、还款能力较弱的人的房屋贷款

银行图什么?为什么要借钱给“差等生”?

你可能会问,既然风险那么高,银行为啥还要把钱借给他们?

主要有两个原因:

  • 高利息:风险越高,回报就要越高。银行会跟次级客户说:“借钱给你风险很大,所以你得付比别人高得多的利息。” 这对银行来说是块肥肉,利润空间巨大。
  • 房价一直在涨:在次贷危机爆发前,美国的房价一直在涨。银行心里有个小算盘:“就算你还不起钱跑路了,没关系,我把你的房子收回来卖掉。因为房价在涨,我不仅不会亏,可能还赚了。”

“次贷”怎么就变成了“危机”?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本来这只是银行和购房者之间的事,怎么会搞得全球天翻地覆呢?

因为华尔街那帮金融天才们玩了个“骚操作”:资产证券化

听着复杂,其实就是 “打包出售”

  1. 打包:银行不想把这些高风险的“次贷”都烂在自己手里。于是,他们把成千上万份贷款(有优质的,也有次级的)打包在一起,做成一个“金融产品”,就像一个水果篮,里面有好苹果也有烂苹果。这个产品就叫 MBS(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2. 评级:他们还找来评级机构(比如穆迪、标普),给这些“水果篮”打分。由于里面混着好苹果,很多“水果篮”都被评为了风险最低的AAA级。

  3. 出售:然后,银行把这些看起来又安全又赚钱的“AAA级水果篮”卖给了全世界的投资者,比如其他国家的银行、养老基金、保险公司等等。

然后,雷爆了。

美国的房价不再上涨,甚至开始下跌。同时,很多“次贷”的初期低利率优惠期结束,利率大幅飙升。

这下连锁反应开始了:

  • 大批“次级客户”发现自己根本还不起月供了,只能违约。
  • 银行收回了大量的房子,但因为房价在跌,卖出去的钱还不够当初借出去的本金,银行开始巨亏。
  • 那些被卖到全世界的“水果篮”(MBS)里的“烂苹果”开始发臭,整个“水果篮”变得一文不值。
  • 所有买了这些产品的投资者(全球的银行、基金等)手里都多了一大堆“金融垃圾”,资产瞬间蒸发,引发了巨大的亏损和倒闭潮。

最终,一场由美国“差等生”的房贷引发的金融海啸,席卷了全球。

简单总结一下:“次贷”就是给高风险人群的高利息房贷。而“次贷危机”就是这些高风险房贷在房价下跌时集中爆雷,并通过“打包出售”的方式,把风险传导给了全世界,最终引发的一场全球性金融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