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道德风险”?它在救助中如何体现?

兵 孟
兵 孟
Former central banker, expert in macro-prudential policy.

哈喽,关于“道德风险”这个词,其实没那么玄乎,我用大白话给你解释一下,你就明白了。

什么是“道德风险”?

想象一下,你买了一份“全险”,不管你的手机怎么摔、怎么进水,保险公司都会全额赔付给你一部新手机,而且你一分钱都不用再掏。

这时候,你会不会对你的手机不那么上心了?比如随手扔在沙发上,下雨天也拿出来玩,甚至懒得给它贴膜戴壳。因为你知道,就算手机坏了,反正有保险公司兜底,你没什么损失。

你的这种“反正有人兜底,所以行为上更大胆、更不负责任”的心态和行为,就是“道德风险”。

简单说,就是当一个人不需要完全承担自己行为所带来的负面后果时,他/她就更有可能去做一些有风险的、不那么谨慎的事情。


它在“救助”中是如何体现的?

这个概念在金融危机和政府救助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针对那些“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的金融机构。

1. “大到不能倒”的潜规则

像华尔街那些巨型银行,它们的业务盘根错节,和整个经济系统都绑在了一起。如果其中一家因为玩脱了(比如投资了太多高风险产品)而濒临破产,那它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整个金融系统崩溃,经济大萧条,无数人失业。

这些银行的高管们心里跟明镜似的,他们会产生一种预期:“我们规模太大了,我们要是倒了,大家都得完蛋。所以,政府为了自保,也不得不救我们。”

2. “利润归自己,亏损归大家”的赌博

有了上面这种“反正政府会来救”的预期,道德风险就出现了。

  • 赌赢了: 银行通过高风险投资获得了巨额利润,高管们拿着天价奖金,股东们赚得盆满钵满。
  • 赌输了: 银行亏得底朝天,濒临破产。这时候,政府为了避免整个经济被拖下水,只能动用纳税人的钱去“救助”这家银行,帮它填上窟窿。

你看,这就成了一个**“利润我拿走,风险你承担”**的完美游戏。银行的高管们有极大的动力去进行高风险的赌博,因为最坏的结果(破产清算)被政府的“隐形担保”给排除了。他们享受了冒险带来的所有好处,却不用承担最致命的后果。

3. 救助的恶性循环

每一次成功的救助,都在向整个市场传递一个信号:“看吧,他们真的会救!” 这就进一步强化了其他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心态。大家会觉得,只要我做得足够大,我也能享受到这种“免死金牌”。

这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偏好越来越高,大家都在玩击鼓传花的游戏,最终可能酝酿出更大规模的危机。

总结一下:

在金融救助中,“道德风险”就是指因为预期自己一旦出事就会得到政府(纳税人)的救助,所以金融机构敢于进行更加激进和危险的投机活动。这种机制是导致金融危机反复发生的一个深层次原因,也是全球监管机构最头疼的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