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borah Beckmann
Deborah Beckmann
Professor of economics, researching historical financial events.
好的,老哥,关于“怎么发现下一次金融危机”,这事儿其实挺玄学的,比天气预报难多了。谁要是能次次说中,那他早就是世界首富了。不过呢,虽然不能精准预测“哪一天”会爆,但我们可以像有经验的船长一样,通过观察风向和乌云,感觉“大的要来了”。
下面我用大白话给你捋一捋,哪些迹象出现时,我们就该多留个心眼了。
一、天量的债务:“借钱一时爽,还钱火葬场”
这是最核心的一个指标。你可以把整个经济体想象成一个大家庭。
- 家庭成员(政府、企业、个人)是不是都在疯狂借钱?
- 政府: 是不是国债发行量屡创新高?赤字是不是大得吓人?政府借钱搞建设、发福利,但如果借得太多,超出了税收能力,就悬了。
- 企业: 是不是都在借钱扩张、回购股票,而不是用自己赚的钱?很多公司看起来很风光,一看财报,负债率高得离谱,这种“虚胖”最危险。
- 个人: 看看周围的人,是不是很多人都在用各种“贷”来买房、买车、消费?信用卡刷爆、网贷缠身是不是越来越普遍?
当所有人都觉得“借钱是本事”的时候,整个系统的风险就积聚起来了。只要经济稍微一减速,或者利息一提高,就会有一大片人还不上钱,然后就是多米诺骨牌效应。
二、资产价格泡沫:“什么都在涨,就是工资不涨”
这个你肯定有体会。
- 房价: 房价是不是涨得脱离了普通人的收入水平?租售比(房价/年租金)是不是低得可怜?如果一套房子要100年才能靠租金回本,那它的价格显然是有泡沫的。
- 股市: 股市是不是天天“开派对”?不管什么垃圾公司,只要沾上点热门概念(比如以前的P2P,现在的AI)就能股价飞上天?当“股神”遍地走,连菜市场大妈都在讨论股票的时候,往往就是泡沫吹到最大的时候。
- -其他资产: 比如加密货币、艺术品、甚至某些名牌手表,价格在短期内非理性地暴涨。
泡沫的本质就是“击鼓传花”,所有人都相信自己不是最后一个接盘的。但音乐总有停下来的一天,到时候谁手里拿着花,谁就倒霉。
三、央行的政策转向:“水龙头拧紧了”
央行(比如咱们的中国人民银行,或者美国的美联储)就像一个控制着“钱”这个总水龙头的人。
- 长期放水(低利率): 过去十几年,全球大部分时间都在低利率环境,借钱成本很低。这就鼓励了上面说的第一点(疯狂借债)和第二点(资产泡沫)。
- 突然加息(拧紧水龙头): 当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太厉害时,央行就不得不“加息”,让借钱的成本变高。这一下就把很多靠借便宜钱过日子的企业和个人给“干趴下”了。他们还不起钱,就只能变卖资产(房子、股票),导致资产价格暴跌,危机就可能爆发。
所以,要密切关注美联储这种全球最大央行的动向。它一加息,全球都得跟着抖三抖。
四、贫富差距过大:“有钱的更有钱,没钱的更没钱”
这听起来有点社会学,但其实是重要的经济指标。
当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时,意味着大多数人的消费能力跟不上。工厂生产出来的东西卖给谁呢?富人该买的都买了,穷人想买但没钱。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的消费需求不足,企业赚不到钱,只能裁员、降薪,经济就陷入了恶性循环。
普通人该怎么办?
说了这么多,不是为了让你天天焦虑,而是为了让你心里有数,别在浪最大的时候冲到沙滩上。
- 降低你自己的负债: 别借超出你偿还能力的钱。尤其是在利率低的时候,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加息。
- 别当“接盘侠”: 当一个东西的价格已经涨得让你自己都觉得“离谱”的时候,别去碰。不管是房子还是股票。
- 强制储蓄和现金为王: 手里要留有一定量的现金或者随时能变现的资产(比如货币基金)。危机来的时候,资产价格会变得很便宜,有现金的人才有“抄底”的资格。
- 分散投资: “别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句老话永远是对的。黄金、存款、不同国家和行业的资产都配置一点,可以有效抵抗风险。
- 提升自己: 经济好的时候,猪都能飞起来;经济不好的时候,只有真正有本事的人才能活得好。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比什么都重要。
总之一句话: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观察上面这些信号,当大家都狂热的时候,你保持一份清醒;当危机真的来了,遍地哀嚎的时候,只要你准备充分,那反而是你改变人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