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类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Sofía Córdoba
Sofía Córdoba
PhD student, focusing on 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为什么人类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其实咱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它既是生理机制,也是心理现象。

1. 大脑是个聪明的“懒人”:为了让你活下去

你可以把我们的大脑想象成一个超级计算机,它的首要任务是保证你的生存,而不是让你活在痛苦里。

  • 记忆的优先级: 大脑需要记住的是“什么东西会造成危险”,而不是“那个危险有多疼”。比如,你第一次摸到烫的杯子,大脑记住的是“这个温度的杯子=危险,别碰”,而不是让你在未来的每一天都反复体验那种被烫伤的灼痛感。如果大脑把所有的疼痛都原封不动地存起来,我们可能早就因为精神崩溃而无法正常生活了。记住“教训”比记住“疼痛”本身,对于生存来说性价比高得多。
  • 情绪的淡化: 心理学上有一个叫**“情绪褪色偏见”(Fading Affect Bias)**的现象,简单说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负面情绪(比如痛苦、悲伤)比正面情绪(比如快乐、兴奋)褪色得更快、更彻底。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让我们能够从创伤中走出来,继续前行。不然失恋一次,那种心痛感一辈子都那么强烈,谁还敢再爱呢?

2. 记忆的“骗局”:我们记住的不是事实,而是故事

我们的记忆并不是一个高清录像机,它更像一个“故事编辑器”。

每次我们回忆一件事,都不是100%提取原始文件,而是在大脑里把这个故事重新“讲”一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不自觉地修改、简化、甚至扭曲它。

对于痛苦的经历,我们会下意识地把它“合理化”,或者只记住其中模糊的轮廓。时间一长,原始的、尖锐的痛感就被磨平了,只剩下一个“我曾经很惨”的模糊概念。

3. 从个人到群体:金融危机为什么总会重演?

把这个“好了伤疤忘了疼”的个人特质放到社会和市场上,就更有意思了,这完美解释了为什么像金融危机这样的事情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发生。

  • 周期的诱惑: 市场是有周期的。一次大跌(比如08年金融危机)让一代人刻骨铭心,这是“疼”。但市场恢复后,会迎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上涨,这就是“伤疤好了”。
  • 新玩家入场: 十几年过去,新一代的投资者进入市场,他们没有亲身经历过那种“疼”,他们看到和听到的是“某某几年前抄底,现在已经财富自由”的故事。他们看到的不是伤疤,而是别人痊愈后光鲜的样子。
  • “这次不一样”的魔咒: 即便是经历过上次危机的人,在长期的牛市中,记忆也会慢慢模糊。贪婪会战胜恐惧,人们会开始给自己找理由:“上次是房地产泡沫,这次是科技革命,基本面不一样了!” 这就是典型的“忘了疼”,开始重复同样的行为模式。
  • 幸存者偏差: 我们更容易看到那些在危机后“活下来”并且“活得很好”的例子,而那些破产、销声匿迹的失败者,他们的声音是听不见的。这更加剧了我们的侥幸心理。

总结一下:

“好了伤疤忘了疼”本质上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演化出来的一种自我保护和修复机制。它让我们能够放下过去的包袱,勇敢地去尝试和冒险。

但这在另一方面,也让我们容易陷入重复犯错的循环,尤其是在需要长期保持敬畏和理性的领域(比如投资)。

所以,关键可能不在于要永远记住“疼”的感觉,而在于把“疼”的经历,转化成可以指导未来行为的“规则”和“教训”,并且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这些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