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olyn Joyce-Baker
Carolyn Joyce-Baker
Financial analyst with 10 years experience in market volatility.
好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你可以把这两次危机想象成两兄弟,长得不一样,但血缘和脾气很像。它们都给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
简单来说,1980年代的“储贷危机”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核心的相似之处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放松管制,胆子变大了
- 储贷危机 (80年代): 想象一下,本来有一群只被允许做“存钱、放贷买房”这种安全生意的“储蓄贷款协会”(S&L),突然政府说:“你们也可以去玩点刺激的了!” 于是它们开始把储户的钱投向高风险的商业房地产、垃圾债券等。胆子一下就大起来了。
- 金融危机 (2008年): 类似地,在2008年危机前,华尔街的金融管制也松了很多。大银行们被允许用更高的杠杆(也就是借更多的钱)去投资,还发明了各种让人眼花缭乱、风险极高的金融产品(比如下面要说的CDO)。
说白了,两次都是先“松绑”,让金融机构们从“乖孩子”变成了“野孩子”。
2. 都跟“房地产”这个火药桶有关
- 储贷危机 (80年代): 当时的火药桶是商业房地产。大量的资金涌入写字楼、商场等项目,导致过度建设,泡沫吹得巨大。
- 金融危机 (2008年): 这次的火药桶是我们更熟悉的住房市场。银行给很多信用不好、收入不高的人(所谓的“次级贷款者”)发放了住房贷款,因为他们觉得房价会一直涨,就算还不起钱,把房子卖了也能赚钱。
两次危机的引爆点都是房地产泡沫。一个赌商业地产,一个赌住宅,但本质都是赌“房价永远涨”这个神话。
3. 金融机构玩“击鼓传花”的危险游戏
- 储贷危机 (80年代): 储贷协会把高风险的贷款打包,或者直接投资垃圾债券,以为能赚快钱,但没想过一旦市场逆转,这些资产会变得一文不值。
- 金融危机 (2008年): 华尔街玩得更花。他们把成千上万笔住房贷款(包括大量不靠谱的次级贷款)打包成一个叫**“担保债务凭证”(CDO)**的金融产品,然后卖给全世界的投资者。
- 打个比方: 这就像把一堆好苹果和烂苹果混在一起榨成汁,然后贴上“特级果汁”的标签卖给你。一开始你喝不出来,但烂苹果太多了,这杯“果汁”迟早会变质。当大批房主还不起贷款时,这些CDO就成了“毒药”,谁买谁倒霉。
这个游戏的本质就是把风险包装一下,卖给下一个人,只要炸弹不在自己手里爆炸就行。结果是风险像病毒一样扩散到了整个金融系统。
4. 监管没跟上,甚至“装睡”
- 储贷危机 (80年代): 监管机构没能及时发现储贷协会在玩火,等发现的时候,窟窿已经太大了,堵不住了。
- 金融危机 (2008年): 评级机构(比如穆迪、标普)给那些“有毒”的CDO打了AAA的最高安全评级,这相当于给“毒果汁”贴上了“有机、纯天然”的标签,误导了所有投资者。监管机构也对这些复杂的金融创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两次都是,玩火的人在前面跑,负责灭火的监管在后面慢悠悠地走,甚至假装没看见。
总结
所以你看,虽然两次危机发生的时代背景、涉及的具体金融产品不同,但剧本惊人地相似:
放松管制 → 房地产泡沫 → 金融机构过度冒险和“金融创新” → 监管缺位 → 泡沫破裂 → 系统性崩溃 → 政府出手救市 → 经济衰退。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是押着相同的韵脚。这两次危机就像是同一个家庭教育失败的案例,都是因为给了孩子(金融机构)太多的自由和零花钱,却没有教会他们责任和风险意识,最终玩脱了,还得家长(政府和纳税人)来收拾烂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