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咱们来聊聊1929年那场几乎把世界经济搞垮了的大萧条。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尽量说得通俗点。
1929年大萧条是如何爆发的?
你可以把1929年前的美国想象成一个巨大的派对,这个派对叫做“咆哮的二十年代”。一战打完,欧洲被打得稀巴烂,美国本土没受影响,反而靠卖武器、卖物资发了大财,成了世界的老大。
那时候的美国人特别乐观,觉得好日子会一直过下去。这种乐观情绪最集中地体现在股市上。
第一步:疯狂的股市泡沫
- 全民炒股:当时流行一句话:“只要买了股票,人人都能变富翁。”不光是富人,连擦鞋匠、服务员都在讨论股票。大家觉得股票是只涨不跌的神话。
- 借钱炒股(杠杆):更疯狂的是,人们没钱也要炒。当时可以“保证金交易”,意思是你只要出10%的钱,剩下的90%可以从券商那借。这就像你用1块钱的本金,去玩10块钱的游戏。涨了你会赚翻,但要是跌了10%,你的本金就直接清零了。整个市场都建立在这种危险的杠杆上。
第二步:泡沫破裂,“黑色星期二”
到了1929年10月,这个巨大的泡沫终于撑不住了。一些精明的人开始觉得不对劲,股价高得太离谱了,就开始悄悄卖出股票。
这个举动引发了连锁反应:
- 恐慌开始:有人卖,股价就下跌。股价一跌,那些借钱炒股的人就慌了,因为他们的本金可能瞬间就没了,还欠一屁股债。
- 踩踏式抛售:于是,所有人都疯了一样地往外抛售股票,不管什么价格,只要能卖掉就行。但问题是,所有人都想卖,谁来买呢?
- “黑色星期二”:1929年10月29日,这一天,纽约证券交易所彻底崩盘,股价暴跌,无数人的财富在一天之内化为乌有。这就是著名的“黑色星期二”,大萧条的导火索。
第三步:从金融危机到经济危机
股市崩盘只是第一张倒下的多米诺骨牌。
- 银行倒闭:银行是第二张骨牌。很多银行把储户的钱也投进了股市,或者把钱贷给了炒股的人。股市一崩,这些钱全打了水漂。人们听到风声,都跑到银行去取自己的存款(挤兑),银行没钱,只能一家接一家地倒闭。普通老百姓一辈子的积蓄,就这么没了。
- 工厂关门:人们没钱了,自然就不消费了。汽车、收音机、新衣服……什么都卖不出去。工厂的产品堆在仓库里,只能减产、裁员,最后大批大批地关门。
- 大规模失业:工厂一关门,工人就失业了。失业的人更没钱消费,导致更多的工厂倒闭。这是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失业率一度高达25%,也就是说每四个人里就有一个人没工作。
就这样,一场华尔街的金融风暴,在短短一两年内,演变成了席卷整个国家的经济灾难。
它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美国一感冒,全世界都得跟着打喷嚏,因为那时的美国是世界经济的发动机。
-
全球贸易战,经济雪上加霜 美国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干了一件蠢事:它通过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大幅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本意是想让大家多买国货,但结果是其他国家纷纷报复,也对美国商品加征重税。全球贸易就像被按下了暂停键,贸易额暴跌了60%以上。这让每个国家的经济都雪上加霜。
-
全球信贷紧缩,欧洲跟着遭殃 美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主。危机一来,美国银行急着要钱自保,就从国外(特别是德国、奥地利这些靠美国贷款重建的国家)抽回资金。欧洲的银行本来就不稳,这一下直接被抽干了,也跟着倒闭,把欧洲也拖进了萧条的深渊。
-
凯恩斯主义崛起,政府开始“管事” 大萧条之前,主流思想是“自由放任”,认为政府不应该干预经济,市场自己会调节。但这次危机证明,市场失灵的时候后果太可怕了。 于是,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在经济不好的时候,政府必须主动花钱(比如修路、建大坝),创造就业,刺激需求。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就是基于这个思想。从此,“政府干预经济”成了现代国家治理的标配。
-
金融监管体系的建立 吃一堑长一智。为了防止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美国成立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出台了一系列法律,严格监管银行和股市,把金融市场这匹野马给套上了缰绳。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金融监管制度,都是那个时候血的教训换来的。
-
间接催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是最沉重的影响。经济上的绝望会转化为政治上的极端。在德国和日本这样的国家,经济危机导致社会矛盾极度激化,为法西斯和军国主义势力的上台提供了土壤。他们鼓吹通过对外扩张来摆脱危机,最终将整个世界拖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深渊。
总而言之,1929年大萧条就像一场经济领域的“完美风暴”,它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市场崩盘,更彻底改变了世界经济的运行规则和全球的政治格局。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被那场风暴塑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