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关于这个问题,咱们用大白话聊聊。
今年杰克逊霍尔会议:一场在“抗通胀”与“防衰退”钢丝上的艰难行走
说到今年的杰克逊霍尔会议,你问的核心问题——到底是继续死磕通胀,还是开始担心经济衰退?
我个人觉得,答案不是二选一,而是“如何在继续对抗通胀的同时,避免亲手把经济推入深渊”。 这就像一个医生给发高烧的病人用猛药,药效太强,烧是退了,但病人也快被折腾没了。现在全球的央行行长们,尤其是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就面临这个两难的境地。
所以,这次会议的核心议题,基本上会围绕下面这几个点展开,它们是层层递进的:
1. 主旋律依然是“对抗通胀”,但调门会更柔和
-
为什么通胀还是主角?
- 通胀这东西有“粘性”:虽然最近全球通胀数据,特别是美国的CPI(消费者价格指数)下来了不少,但离央行们2%的目标还差得远。而且,大家更关心的是“核心通胀”(去掉食品和能源这种价格波动大的部分),这部分还很顽固。这就好比减肥,最开始几斤掉得快,越往后越难。
- 信誉不能丢:央行的信誉是它的命根子。如果现在轻易说“我们不加息了,开始放水救经济”,那市场就会觉得你治通胀的决心不坚定。万一通胀卷土重来,以后再想控制就难了。去年鲍威尔在同一个会议上可是放了狠话的,今年总不能自己打自己脸。
-
怎么个“柔和”法?
- 不会再像去年那样,喊着“不惜一切代价”这种硬话了。今年的措辞会更讲究艺术,可能会强调 “耐心”(Patience) 和 “依赖数据”(Data-dependent)。意思是:“我们加息加得差不多了,接下来要停一停,看一看之前下的药效果怎么样,再决定下一步是再吃一剂,还是可以停药观察了。”
2. “经济衰退”的担忧,从配角变成了重要男二号
虽然嘴上还说着通胀,但央行行长们心里肯定都在盘算经济衰退的风险。为什么?
- 加息的“后劲儿”很大:加息的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它有滞后性。就像你冬天关掉暖气,屋里不会马上变冷。去年到今年这一连串猛烈的加息,对经济的真正冲击可能才刚刚开始显现。美国之前爆出的银行危机,欧洲低迷的制造业数据,都是“药效”开始发作的迹象。
- 全球经济是个木桶:美国经济就算还行,但它的“小伙伴们”可能已经撑不住了。比如欧洲正被能源问题和俄乌冲突困扰,咱们国家也在经历一个相对缓慢的复苏过程。全球需求一放缓,最终也会反过来影响美国。大家都在一条船上,别人船舱漏水,你也不可能安然无恙。
3. 核心议题的真正焦点:寻找“刚刚好”的利率水平
所以,这次会议最可能深入探讨的,不是一个“是/否”的问题,而是一个“度”的问题。
-
议题一:“更高,更久”(Higher for Longer)的极限在哪里? 大家会讨论,利率要维持在现在的高位多久?是再加一次就停手,还是维持现状直到明年?这个“度”的把握,是决定未来经济走向的关键。这就像开车下坡,刹车踩得太轻,车速下不来;踩得太猛,车就直接熄火了。
-
议题二:“中性利率”是不是已经变了? 这是一个更深层次的话题。简单说,“中性利率”就是一个既不刺激经济、也不给经济降温的“刚刚好”的利率水平。很多大佬认为,经历了疫情、供应链重组、绿色转型这些大事之后,全球经济的底层逻辑变了,这个“刚刚好”的水平可能比以前更高了。如果真是这样,那意味着未来的利率水平会长期维持在一个比过去十年高得多的位置上。
总结一下
如果你把全球经济看作一辆车,那么:
- 去年:车的引擎(经济)过热(高通胀),司机(央行)的任务很明确:猛踩刹车(暴力加息)。
- 今年:车速慢下来了,但引擎还在发烫。司机的任务变得复杂了:不能再猛踩刹车了,以防车辆熄火(经济衰退);但也不能松开刹车,怕车速又重新飙起来(通胀反弹)。
所以,今年杰克逊霍尔会议的主题,就是一群高级司机聚在一起,讨论如何小心翼翼地“点刹”,同时眼睛紧紧盯着仪表盘(各项经济数据),找到那个既能让引擎冷却下来,又不至于让车熄火的最佳平衡点。
对抗通胀依然是写在脸上的首要任务,但如何避免经济衰退,已经成了他们心照不宣的最大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