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估一项救助计划的成效?

兵 孟
兵 孟
Former central banker, expert in macro-prudential policy.

好的,没问题。咱们聊聊怎么看一次“救市”到底算不算成功。


评估救助计划,就像给经济做一次全面的“体检”

你可以把一场金融危机想象成一个人突发重病,比如心脏病,眼看就要不行了。这时候政府推出的“救助计划”,就好比是医生紧急抢救时用的药和后续的治疗方案。

那么,我们怎么判断这套治疗方案效果好不好呢?不能简单地看“病人还活着”就说成功了。我们需要像医生写“体检报告”一样,从好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估:

第一步:看“急救”效果 —— 市场稳住了吗?

这是最先要看的指标,就像抢救病人时先看心跳和呼吸稳不稳。

  • 股市止跌了吗? 是不是不再像瀑布一样天天暴跌,开始趋于平稳甚至反弹了?这代表市场恐慌情绪得到了缓解。
  • 信贷市场解冻了吗? 这点非常关键。说白了就是,银行之间还敢互相借钱吗?企业还能从银行贷到款来发工资、买原料吗?如果银行都吓得不敢放贷,那整个经济的血液就凝固了,这是最危险的信号。救助计划如果能让钱重新流动起来,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简单说,这一步就是看有没有“止血”。如果血都止不住,后面就别谈了。

第二步:看“恢复”情况 —— 经济好起来了吗?

病人抢救过来了,接下来就要看他能不能下床走路,恢复正常生活。

  • 失业率下降了吗? 这是最直接的民生指标。如果大家都能找到工作,有收入了,说明经济在好转。
  • GDP增长了吗? GDP(国内生产总值)可以理解为国家整体的“收入”。如果它由负转正,并且持续增长,说明整个经济的“身体机能”在恢复。
  • 企业和个人愿意投资和消费了吗? 如果企业敢于投资建新厂、招新人,普通人也愿意花钱买车、买房、旅游,那说明大家对未来的信心回来了。

这一步是看经济有没有从“ICU转入普通病房”,并且开始康复。

第三步:看“副作用” —— 我们付出的代价大不大?

任何猛药都有副作用,救助计划也一样。

  • 花了纳税人多少钱? 救助计划花的钱,归根结底是纳税人的钱。这些钱最后收回来了多少?是赚了还是亏了?这是最直接的成本。
  • 有没有引发“道德风险”?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简单说,就是这次救了那些因为自己“作死”(比如过度投机、风险管理不善)而陷入困境的大公司,会不会让他们觉得“反正我再怎么乱搞,最后都有政府兜底”,从而在未来变得更加肆无忌惮?这等于变相鼓励了不负责任的行为。
  • 政府的债务是不是因此急剧增加了? 大规模救助通常会让政府背上沉重的债务,这可能会影响未来多年的财政健康,甚至可能导致未来的税收增加或福利削减。

评估副作用,就是看这次治疗“后遗症”严不严重,会不会为了治好这次的心脏病,结果把肝和肾给伤了。

第四步:看“长期疗效” —— 有没有“治本”?

一个好医生不仅要治好病,还要告诉病人以后要注意什么,怎么防止复发。

  • 有没有堵上制度的漏洞? 一场危机爆发,通常说明原有的金融监管体系有漏洞。救助之后,政府有没有出台新的法规,加强监管?比如,对银行的资本要求是不是更高了?对那些复杂的金融衍生品是不是有了更严格的限制?
  • 金融体系是不是变得更稳健了? 经过改革后,整个系统抵抗风险的能力是不是变强了?下次再遇到类似的冲击,能不能自己扛住,而不是动不动就需要“政府抢救”?

这一步是看我们有没有“吃一堑,长一智”,建立一个更健康的系统来防止重蹈覆辙。


总结一下

所以,评价一个救助计划是否成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不能只听政府说“我们成功稳住了市场”,也不能只看股指涨了多少。

一个理想的成功救助,应该是:

用最小的代价,最快地稳住局势,促进经济稳步复苏,并且成功地修复了导致危机的制度漏洞,让整个系统变得更健康。

这就像一份完美的“体检报告”:不仅各项指标恢复正常,而且病人的生活习惯也改好了,身体比以前更强壮了。当然,在现实世界里,能做到这样是非常非常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