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后的“去杠杆化”过程有多痛苦?

Deborah Beckmann
Deborah Beckmann
Professor of economics, researching historical financial events.

好的,老哥,我来给你捋一捋这个事儿。别看“去杠杆化”这词儿听着挺高大上,说白了,就是“还债”。但它不是你平时还信用卡、还房贷那么简单,它是在一场大危机之后,整个社会一起还债。那场面,可就不是一般的痛苦了。

咱们用个大白话的例子来开场:

想象一下,你发现炒房很赚钱,你手里有100万,但你觉得不过瘾。于是你找银行、找朋友、各种借钱,凑了900万,用这1000万买了好几套房。这时候,你的“杠杆”就是10倍。

一切看起来很美好,直到有一天,楼市“duang”一下崩了,房价直接腰斩。你那1000万的房子,现在只值500万了。

但问题是,你借的900万一分钱都不会少,你还是得还。

这时候,你就得开始“去杠杆”了。怎么去?

  1. 砸锅卖铁地卖资产:你必须把手里的房子卖掉。但因为大家都急着卖,房价跌得更惨。你可能最后只卖了400万。
  2. 节衣缩食地还债:卖完房,你还欠着银行和朋友500万。没办法,你只能拼命工作,省吃俭用,不敢旅游,不敢下馆子,所有钱都拿来还债。

这个过程,对你个人来说,是不是极度痛苦?资产没了,还背了一屁股债,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危机后的“去杠杆化”:一个社会的集体阵痛

现在,我们把上面的例子放大到整个社会,就是危机后的“去杠杆化”了。它的痛苦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1. 资产价格暴跌,财富大缩水(资产负债表衰退)

危机一来,首当其冲的就是资产价格,比如股票、房子。之前大家加杠杆狂买,价格高得离谱。危机后,大家吓破了胆,开始狂卖,导致价格雪崩。

  • 对个人:眼睁睁看着自己半辈子积蓄(房子、股票)几天之内就蒸发了一大半,但银行的贷款一个子儿都不能少。很多人从“中产”一夜之间变成“负翁”。
  • 对企业:公司持有的资产也在缩水,财务状况迅速恶化。

2. 消费和投资全面萎缩,经济死气沉沉

因为人人都背着债,或者害怕失业,所以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捂紧钱包”。

  • 个人不消费:以前月月换手机,现在一部手机用五年。以前顿顿下馆子,现在顿顿自己做。整个社会的消费需求一下子就冰冻了。
  • 企业不投资:一看东西都卖不出去,企业老板们也不傻,肯定不会再花钱扩大生产、开新厂了。不仅不投资,为了活下去,他们还会干一件事——裁员。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个人不消费 -> 企业卖不出东西 -> 企业裁员/降薪 -> 个人更没钱消费。整个经济就像掉进了一个泥潭。

3. 失业率飙升,社会问题加剧

企业为了自保,裁员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于是,你会看到新闻里天天报道某某大公司又裁员几千人、几万人。

  • 大量的失业人口涌向社会,找工作变得极度困难。
  • 很多家庭因为失业断了收入来源,连房贷都还不起,房子被银行收走,流落街头(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时非常普遍)。
  • 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4. 银行惜贷,信用冻结

去杠杆对银行来说也是一场噩梦。大量的个人和企业还不上钱,银行手里就多了一大堆烂账(不良贷款)。

为了自保,银行会变得极度谨慎,不敢再往外放贷了,哪怕是想借钱好好经营的优质企业,也很难从银行拿到钱。这就叫“信用紧缩”或“信贷紧缩”。

这就好比经济体的“血液”(资金)被冻住了,无法输送给需要它的器官(企业和个人),经济活动自然就瘫痪了。


总结一下,这个过程有多痛苦?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得了重病的人在做一次痛苦的“刮骨疗毒”。

  • 个人层面:财富清零,生活水平倒退好几年,甚至十几年。
  • 企业层面:倒闭、裁员潮,创新和发展停滞。
  • 国家层面:经济深度衰退,失业率高企,政府财政困难。

这个过程通常不是一年两年就能结束的,历史上看,大型的去杠杆周期,比如日本的“失去的二十年”,或者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和欧洲的漫长恢复期,都持续了很长时间。

它是一个必要的过程,把经济体内的泡沫和毒素挤出去,让大家重新回到一个健康、可持续的轨道上。但对于身处其中的每一家企业、每一个家庭来说,这无疑是一段漫长而煎熬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