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弗里德曼的理论构成了怎样的挑战?

创建时间: 8/15/2025更新时间: 8/17/2025
回答 (1)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要把这事儿说明白,咱们得先像讲故事一样,拆成几步来看。


首先,咱们得知道弗里德曼大侠的“武功秘籍”是啥

想象一下,经济世界是个江湖。在弗里德曼之前,江湖上最流行的是凯恩斯的武功,主张“政府要当武林盟主”,经济一不好,政府(盟主)就得赶紧出手,花钱投资、减税,像给虚弱的武林人士灌输内力一样。

但弗里德曼这位大侠不这么看,他创立了“货币主义”和“自由市场”两大神功。

  1. 货币主义 (Monetarism): 他认为,江湖上乱七八糟的事,比如物价飞涨(通货膨胀),根本原因就一个——“钱”太多了。这里的“钱”就是货币。他觉得政府(央行)最该干的事,不是今天刺激、明天降温,而是管好印钞机,让钱的数量稳定、缓慢地增长。简单说,就是“管好水龙头,别让大水漫灌”。
  2. 自由市场 (Free Markets): 他坚信“市场是最好的裁判”。政府应该当个“小政府”,少管闲事,别对市场指手画脚(也就是放松管制),让企业和个人自由竞争。他相信,无数个追求自利的人,最终会通过一只“看不见的手”让整个江湖变得繁荣有序。简单说,就是“让大家自己玩,别瞎指挥”。

这两套理论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非常吃香,帮很多国家(比如美国和英国)解决了经济停滞和高通胀(滞胀)的问题,弗里德曼也因此封神,他的理论成了当时的主流。

然后,2008年,江湖上突然天崩地裂

2008年的金融危机,简单来说,就是华尔街的那些金融机构玩“金融创新”玩脱了。他们把很多不靠谱的房贷(次级贷款)打包成看起来很漂亮的理财产品(比如CDO),卖给了全世界。因为监管很松,大家都觉得市场那么聪明,肯定没问题,于是越玩越大。

结果,房价一跌,这些贷款还不上了,那些漂亮的“理财产品”瞬间变成了“******”,整个金融体系的信任链条“啪”地一下断了。银行不敢借钱给别的银行,公司也借不到钱,就像人体的血液突然停止流动,整个经济眼看就要休克。

这场大地震,如何动摇了弗里德曼的理论根基?

这场危机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直接打在了弗里德曼理论的几个核心观点上。

挑战一:市场真的那么“有效”和“理性”吗?

弗里德曼的理论有个重要前提,叫“有效市场假说”,意思是市场是聪明的,资产的价格已经反映了所有信息,不太会出大错。

  • 现实的耳光:2008年的危机恰恰证明,市场在某些时候会变得极其愚蠢和贪婪。那些评级机构给“******”产品打上AAA的最高分,无数聪明的投资者疯狂买入,这哪里“有效”了?整个市场陷入了一种集体性的非理性狂热,最后轰然崩塌。这说明,只相信市场自己能搞定一切,风险太大了。

挑战二:“放松管制”真的是灵丹妙药吗?

弗里德曼是“放松管制”的坚定拥护者,他认为管制会扼杀效率和创新。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美国确实在金融领域大大放松了管制。

  • 现实的耳光:事后看来,正是金融监管的缺失,才让华尔街的“野心”像脱缰的野马一样狂奔。银行可以把高风险业务和传统业务混在一起,各种复杂的、没人能看懂的金融衍生品可以不受监管地交易。弗里德曼的理论是“相信市场参与者会自己控制风险”,但现实却是,在巨大利益面前,他们不仅没控制住,还把风险传染给了全世界。大家开始反思:自由市场这匹马,是不是需要一个足够结实的“缰绳”(监管)才行?

挑战三:“管好水龙头”就够了吗?

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核心是,央行只要保持货币供应稳定增长就行。

  • 现实的耳光:危机爆发后,金融系统瘫痪了,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的“钱多钱少”了。而是“钱”堵在了管道里,流不动了。这时,美联储(美国的央行)的做法完全不是弗里德曼说的那样。他们采取了极端的手段:
    • 量化宽松 (QE):直接下场购买大量的国债和“******资产”,等于直接向市场注入巨量的“水”(流动性),这可不是“缓慢增长”。
    • 拯救大机构:直接出手救助那些“大到不能倒”的金融巨头。 这些都是典型的“政府强力干预”,更像是弗里德曼一生反对的凯恩斯主义的回归。事实证明,当金融体系本身要崩溃时,光靠控制“水龙头”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的,必须得政府这个“修理工”亲自下场抢修管道。

总结一下:所以,弗里德曼错了吗?

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对”或“错”的答案。更准确的说法是:

2008年金融危机暴露了弗里德曼理论的“适用边界”和“盲区”。

  • 他的理论在解决通货膨胀提升经济效率方面,确实非常强大,这点没人能否认。
  • 但是,它低估了人性中的非理性和贪婪,以及在放松管制后,金融体系自我繁殖风险的巨大能力。
  • 它对如何应对系统性的金融崩溃,这种极端“黑天鹅”事件,几乎没有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当危机来临时,世界各国政府不约而同地捡起了他的老对手——凯恩斯的工具箱。

所以,2008年金融危机并没有彻底“杀死”弗里德曼的理论,但它让全世界的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们意识到,没有任何一种经济理论是包治百病的万能神药。弗里德曼的“自由市场”和凯恩斯的“政府干预”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剑”和“气”,各有长处,也各有罩门。

这场危机之后,大家开始更多地讨论如何将二者结合,比如:在平时,可以更多地相信市场,保持政府的“小而美”;但同时,必须建立起强大的金融监管体系作为“安全网”,以防范下一次类似的崩溃。

创建时间: 08-15 04:11:38更新时间: 08-15 08: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