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提及的“非接触性工作”(Untouchable Jobs)指的是什么?您认为哪些工作属于此类?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很有意思的概念——“非接触性工作”(Untouchable Jobs)。
这个词儿其实来自于托马斯·弗里德曼那本很出名的书《世界是平的》。这里的“非接触性”(Untouchable),你可别理解成物理上不能碰的意思。
它的意思是,在全球化和科技浪潮下,有些工作是很难被“接触”到的,也就是很难被外包到国外,或者被机器、软件自动化替代的。 它们就像是风浪里比较稳固的礁石。
我们可以把这些工作想象成三大类,这样就很好理解了:
1. 特别“牛”的人(The Special and Unique)
这类工作说白了,就是干活的人本身太特别、太独一无二了。他们的创意、天赋或者技能是无法简单复制和量产的。
- 例子:
- 顶尖的艺术家、作家、导演:比如像宫崎骏、J.K.罗琳这样的,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独一份的,你没法外包给工厂“生产”出另一部《哈利波터》。
- 世界级的科学家、研究员:他们从事的是最前沿的探索,需要的是突破性的思维,而不是遵循SOP(标准作业流程)。
- 顶级的运动员、演艺明星:比如梅西、泰勒·斯威夫特,他们的天赋和个人魅力是核心竞争力。
- 某个领域的王牌律师、外科医生:他们处理的都是最复杂、最棘手的案子或手术,需要极高的专业判断和经验。
简单说,就是“你就是品牌”的那类工作。
2. 必须“在场”的人(The Localized and Anchored)
这类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必须在特定地点、由真人“面对面”完成。地理位置是它天然的护城河。
- 例子:
- 水管工、电工、装修师傅:你家水管爆了,总不能找个印度的工程师通过视频来修吧?他必须亲自上门。
- 理发师、按摩师、健身教练:这些服务都需要真实的身体接触和现场互动。
- 护士、牙医、消防员:他们的工作与人身安全和健康直接相关,离不开现场的判断和操作。
- 餐厅的厨师、服务员:美食和好的服务体验都需要在现场创造和感受。
这类工作的核心是**“地理位置的限制”**,任凭世界再平,有些事也必须在本地完成。
3. 特别“会整合”的人(The Great Collaborators and Orchestrators)
这是我觉得最有意思,也是对我们普通人最有启发的一类。这类工作不一定需要你是某个领域的顶尖天才,也不一定需要你必须在场,但你需要具备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整合与协作。
在扁平化的世界里,信息、资源和人才都分散在世界各地。那些能够把这些分散的点连接起来,创造出新价值的人,就是“非接触者”。他们是“搭桥”的人。
- 例子:
- 优秀的项目经理:他可能需要协调美国的设计团队、印度的编程团队和中国的市场团队,确保项目顺利进行。他的价值在于沟通、协调和管理。
- 出色的老师:一个只会照本宣科的老师很容易被在线课程替代。但一个懂得启发学生、因材施教、组织课堂活动的老师,是无法被替代的。他/她整合了知识、教学方法和对学生的理解。
- 厉害的咨询顾问:他们的工作就是诊断一个公司的问题,然后从技术、市场、管理等各个方面整合资源,提出一套解决方案。
- 深度的内容创作者/记者:他们不是简单地搬运信息,而是把复杂的信息进行筛选、分析、整合,然后用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大众。
这类工作的本质是处理复杂性和模糊性的能力,以及高超的人际沟通和协作能力。这些恰恰是目前AI和自动化最难做到的。
我的看法
我觉得这个概念最棒的地方在于,它提醒我们,重要的不是你的“职位名称”,而是你工作中的“含金量”。
比如同样是“会计”,一个只负责录入凭证、做基础报表的会计,他的工作就很容易被软件自动化,是“可接触的”。但另一个会计,他能做财务分析、税务筹划、帮助公司做战略决策,那他就是一个“会整合”的“非接触者”。
所以,想让自己的工作变得“非接触”,关键不是去抢那些听起来就很高大上的职位,而是要不断培养自己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沟通协作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才是未来职场里真正的“铁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