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准则的漏洞是否会埋下危机的伏笔?

Sofía Córdoba
Sofía Córdoba
PhD student, focusing on 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当然会,而且这几乎是必然的。会计准则的漏洞是埋下金融危机伏笔的绝佳土壤。

打个比方,会计准则就像是商业世界的“游戏规则说明书”。它告诉所有玩家(公司、投资者、银行)该如何记录自己的资产、负债、收入和亏损。如果这份说明书有漏洞,就等于告诉某些聪明的玩家:“嘿,这里有个捷径,你可以用它来让自己的分数(财报)看起来比实际情况好得多。”

漏洞是怎么起作用的?

想象一下,你开了一家公司,但今年亏了一大笔钱。如果直接写在财报上,股价会大跌,银行也不肯再贷款给你了。这时,你发现会计准则里有个漏洞:

  • 漏洞A:“藏债于无形” 你可以合法地创建一家或几家“子公司”或“特殊目的实体”(听起来很高大上,其实就是个马甲)。然后,通过复杂的交易,把你的债务和亏损都转移到这些“马甲公司”的账上。 根据当时的规则,这些“马甲公司”的账目可以不合并到你主公司的财报里。

  • 结果是什么? 你的主公司财报看起来光鲜亮丽,盈利喜人,债务极低。投资者一看,哇,好公司,买!银行一看,哇,优质客户,贷! 但实际上,你只是把一个巨大的炸弹藏在了隔壁房间。这个炸弹的引信还在燃烧,你欠的钱一分没少,亏损的窟窿也越来越大。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安然(Enron)**当年玩剩下的把戏。他们就是利用这种会计漏洞,把巨额债务隐藏起来,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持续盈利的增长神话。当这个把戏再也玩不下去,真相暴露时,曾经的巨头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塌,无数投资者的积蓄化为乌有。

2008年金融危机也是一个例子

当年的危机中,银行手里有大量复杂的金融产品(比如次级抵押贷款证券)。一开始,市场好的时候,这些东西值多少钱,看看市场上别人卖多少钱就知道了,这叫**“按市价计价”(Mark-to-Market)**。

但后来市场崩了,这些东西根本没人买了,也就没有“市价”了。怎么办?

会计准则给了他们另一个选项:“按模型计价”(Mark-to-Model)

这就像你手里有块石头,原来市场上有人出100块买,你就记账说它值100。现在没人买了,你就自己建一个数学模型,输入一堆乐观的参数,模型告诉你:“恭喜你,这块石头理论上值120块!” 于是你就在账上记它值120。

银行就是这么干的。他们用自己内部的模型来估算那些“有毒资产”的价值,从而在账面上掩盖了巨大的亏损。这让很多本已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看起来依然“健康”,继续在市场上玩火,直到最后整个系统被引爆。

总结一下

会计准则不是一堆枯燥的数字和条款,它是整个金融市场的基石。这个基石上的任何一个裂缝(漏洞),都会给那些逐利的、激进的玩家提供可乘之机。

  • 它让坏消息被隐藏,投资者和监管者都成了瞎子。
  • 它扭曲了风险的真实面貌,让人们低估了潜在的危险。
  • 它鼓励了“创造性”的财务造假,因为从表面上看,一切都是“合法合规”的。

所以,会计准则的漏洞,绝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市场的诚信和稳定。当足够多的人开始利用这些漏洞来粉饰太平时,危机的伏笔就已经深深埋下了,只等一个合适的时机被触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