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后的监管真的有效防止了下一次危机吗?

兵 孟
兵 孟
Former central banker, expert in macro-prudential policy.

危机后的监管真的有效防止了下一次危机吗?

这个问题很棒,简单来说答案是:有帮助,但不是万灵药。

你可以把金融体系想象成一艘在大海里航行的大船。金融危机就是船遇到了超级风暴,差点沉了。危机后的监管,就是船员和工程师们在风暴后修补船体、加固结构、更新航海设备。


一、监管有效的地方(船哪里变结实了?)

危机后的监管确实在很多方面让金融这艘大船变得更安全了。

  • 银行的“安全垫”更厚了 (提高资本充足率)

    • 以前: 银行用很少的自有资金(比如1块钱)去做很大的生意(比如借出去100块钱)。一旦有几笔贷款收不回来,银行自己的本钱就亏光了,直接破产。
    • 现在: 监管要求银行必须有更多的自有资金。比如现在可能要求用8块钱的本钱去做100块钱的生意。这样一来,就算有几笔账坏了,银行也能扛得住,不至于马上倒闭。这就是给银行加了厚厚的“安全垫”。
  • 给银行定期“体检” (压力测试)

    • 监管机构会定期模拟一些极端的坏情况,比如“如果房价暴跌50%并且失业率飙升,你们银行能活下来吗?”。
    • 通不过测试的银行必须想办法增强自己的抗风险能力。这就像每年强制给银行做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和压力测试,确保它心脏够强。
  • 让复杂的东西更透明 (衍生品监管)

    • 2008年危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很多银行买了大量自己都搞不懂的复杂金融产品(CDO、CDS等),像一个传一个的“击鼓传花”游戏,最后炸在大家手里。
    • 现在的监管要求这些产品的交易必须在更公开、更规范的平台上进行,让大家都能看清楚谁在买、谁在卖、风险有多大。这就像把那些不透明的黑箱子换成了玻璃盒子。
  • 成立了新的“警察” (设立消费者金融保护局等)

    • 为了防止金融机构用花里胡哨的产品坑普通人(比如次贷危机中的“零首付”贷款),很多国家成立了专门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机构。它们会审查各种贷款、信用卡合同,确保没有欺诈和陷阱。

二、为什么说它不是万灵药?(船依然有风险)

尽管我们把船修得更结实了,但大海永远是变幻莫测的,而且船上的人也总有自己的小算盘。

  • 风险会“转移” (影子银行)

    • 这就好比“打地鼠”游戏。监管把银行这个“地鼠”按下去之后,风险和投机行为会跑到监管没那么严的地方,比如对冲基金、私募股权等所谓的“影子银行”体系里。这些地方就像船上没被雷达覆盖的角落,危险可能正在那里悄悄积聚。
  • “好了伤疤忘了疼”是人的天性

    • 危机过去几年,经济一好转,人们的记忆就会模糊。银行会觉得严格的监管束手束脚,赚不到大钱,于是开始游说政府“松绑”。监管者在经济繁荣时期也可能放松警惕。这种周期性的放松,为下一次危机埋下了种子。
  • 金融创新永远比监管快一步

    • 金融圈里最聪明的一群人,永远在想办法创造新的金融产品和玩法来绕开现有的监管规则。监管总是扮演“事后诸葛亮”的角色,在新问题造成巨大破坏之后才能看清并制定规则。这是一场永恒的“猫鼠游戏”。
  • 全球化带来的新挑战

    • 现在全球金融市场紧密相连,一个国家的危机可以瞬间传导到全世界。但各国的监管标准和力度不一样,这就造成了监管洼地。风险就像水一样,总会流向监管最松的地方,然后从那里引爆,影响到所有人。

结论

总的来说,危机后的监管就像给汽车装上了更坚固的保险杠、安全气囊和ABS系统。它不能保证你永远不出车祸,但它能显著降低车祸发生的概率,并且在车祸发生时大大减轻伤害的严重程度

所以,监管是极其必要的,它让整个金融体系变得更有韧性。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只要人性的贪婪和恐惧还在,只要创新的脚步不停,金融危机就不可能被彻底消灭。这更像是一场永无止境的进化,而不是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