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岛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为何濒临国家破产?

Sofía Córdoba
Sofía Córdoba
PhD student, focusing on 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好的,我们来聊聊冰岛在2008年那场金融危机里是咋回事,为什么一个国家差点就“破产”了。

这事儿其实挺像一个普通人贷款“创大业”结果玩脱了的故事。


第一步:胆子特别大的“小个子”

你可以把冰岛想象成一个收入不高的普通家庭,但这个家庭里有三个特别能折腾的“孩子”——就是冰岛的三大银行(Kaupthing, Landsbanki, Glitnir)。

在2000年之后,这三家银行突然想通了,觉得在冰岛这个小池塘里挣钱太慢,要去国际这个“大海洋”里搞点大事情。

它们是怎么做的呢?

  • 疯狂借钱: 它们跑到欧洲其他国家,用很低的利息借来大笔大笔的钱(比如欧元、美元)。
  • 高息揽储: 然后,它们转手就在英国、荷兰这些地方开设网上银行(比如著名的Icesave),用非常诱人的高利息来吸引普通人存款。

这招特别好使,欧洲的老百姓一看,冰岛银行的利息比自己国家的高多了,就把钱哗啦啦地存了进去。

短短几年,这三家银行的总资产,膨胀到了冰岛整个国家一年GDP(国内生产总值)的 10倍 以上!

这是什么概念?就好比你家一年挣10万块,但你贷款买了价值100万的豪车、又贷款买了价值1000万的豪宅。看起来风光无限,但实际上,你的债务已经远远超过了你的偿还能力。

第二步:泡沫破了,派对结束

银行借来这么多钱,不能放着啊。于是它们在全世界范围内疯狂投资和放贷,冰岛国内也一片繁荣,人人感觉自己都成了股神,买房买车,好不快活。

然而,问题来了。

2008年,美国雷曼兄弟倒闭,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整个市场的“水龙头”突然被关紧了。

之前愿意借钱给冰岛银行的那些国际大银行,自己都缺钱了,纷纷要求冰岛的银行“还钱!”。同时,那些在Icesave存钱的英国、荷兰储户也吓坏了,开始疯狂提现。

这一下就要了命了。冰岛的银行面临着:

  1. 旧债要还,新钱借不到。
  2. 储户挤兑,现金流断裂。

银行持有的很多资产(比如股票、债券、贷出去的款)在金融危机里价格暴跌,根本卖不出去换不成现金。

第三步:为什么是“国家”濒临破产?

这时候,按理说国家应该出手救银行,对吧?美国救了,英国也救了。

但冰岛救不了。

还记得吗?银行的债务是国家经济总量的10倍。冰岛政府就算把国库掏空,也填不上这个窟窿。这就好比你儿子欠了1个亿,你就算卖房卖车,顶多凑出100万,根本无济于事。

冰岛政府面临一个绝望的选择:

  • 救银行? 政府会立刻破产,整个国家的养老金、公务员工资、公共服务全完蛋。
  • 不救银行? 银行倒闭,储户血本无归,会引发巨大的国际纠纷和国内的社会动荡。

最终,冰岛政府选择了“弃车保帅”。他们宣布,让三大银行破产倒闭!同时,为了保护本国人民,政府动用外汇储备担保了冰岛国内储户的存款。

但对于那些国外的储户(比如英国和荷兰人),冰岛政府一开始表示“实在没钱赔了”。这直接导致了冰岛和英国、荷兰等国的严重外交争端。

所以,严格来说,不是冰岛这个“国家”本身申请破产,而是它的银行系统彻底崩溃,其规模之大,已经超出了国家所能拯救的极限,导致整个国家的经济和信誉陷入了类似破产的境地。

总结一下

简单来说,冰岛的悲剧就是:

一个小国,放任自己的银行业玩起了“超高杠杆”的全球金融游戏。在市场好的时候,赚得盆满钵满,全民狂欢;当全球危机一来,借来的钱瞬间断流,巨大的债务泡沫破裂,而这个窟窿大到国家根本无力承担,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银行巨塔崩塌,整个国家经济被拖入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