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期学习规划中,第一性原理如何帮助学生找到核心目标?

Cheryl Jones
Cheryl Jones
Philosophy student, exploring first principles in ethics.

打个比方吧,你想盖一栋房子,这个就是你的“长期学习规划”。

大多数人是怎么做的呢?他们会看邻居家的房子是什么样的,现在流行什么装修风格,或者听朋友说哪种瓷砖好、哪种地板贵,然后就把这些拼凑在一起,作为自己盖房子的目标。比如,“我要一个北欧风的客厅”、“我要一个开放式厨房”、“我要一个智能马桶”。

结果呢?盖出来的房子可能看起来还行,但住进去总觉得别扭。因为你从没问过最根本的问题:我盖这栋房子,到底是为了什么?

而“第一性原理”就是逼着你去问这个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它会让你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剥掉那些“别人说的”、“看起来很酷的”、“大家都这么做的”外部影响,找到你自己内心最真实、最不可动摇的需求。

应用到学习规划上,过程大概是这样的:

  1. 抛弃表面目标:

    • 你最初的目标可能是:“我想学编程,因为现在很火,工资高。”
    • 这是一个受外界影响的目标,很脆弱。一旦学习遇到困难,或者听说别的行业更赚钱,你可能就放弃了。
  2. 连续追问“为什么”:

    • 第一问: 为什么想学编程? -> 因为想找个好工作。
    • 第二问: 为什么“编程”是那个好工作? -> 因为它工资高,而且看起来很酷,能创造东西。
    • 第三问: “高工资”和“创造东西”,哪个对你更重要? -> 嗯...“创造东西”好像更吸引我。我喜欢把一个想法变成现实的感觉。
    • 第四问: 这种“创造东西”的快感,具体是什么样的? -> 就是那种,我通过自己的逻辑和智慧,解决一个难题,然后做出一个有用的工具或有趣的应用,这让我有巨大的成就感。
  3. 找到“核心目标”(第一性原理):

    • 你看,通过这么一连串的追问,你的目标就从“学编程”这个具体的行为,变成了**“成为一个能通过逻辑和技术创造有用之物的问题解决者”**。

这个,才是你的“核心目标”。它是一个不会轻易动摇的内核。

找到这个“核心目标”有什么用?

  • 提供持续的内在动力: 你的动力不再是“别人都说好”,而是“我想成为那样的人”。当你学习枯燥的算法时,你就不会觉得是在死记硬背,而是在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这种动力是发自内心的,非常强大。
  • 让你的规划更清晰、更灵活: 你的核心是“创造”,而“编程”只是当前最好的工具之一。如果未来出现了比编程更好的创造工具(比如更强大的人工智能),你可以毫不犹豫地去学习新工具,因为你的核心目标没变。你不会迷失在“我只会Python怎么办”的焦虑里。
  • 帮你做选择: 在学习路上,你会遇到无数个选择:要不要学这个框架?要不要考那个证书?这时你就可以用核心目标来判断:这件事,能不能帮助我更好地“成为一个问题解决者”?如果能,就学;如果只是一个时髦的、很快会过时的东西,就可以果断放弃。

说白了,第一性原理就是帮你把地基打对。地基对了,上面的建筑(具体学什么、怎么学)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但整个大楼(你的人生方向)不会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