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试着用大白话聊聊我的看法。
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经常会说:“这个定义,背下来,考试要考。” 于是我们就死记硬背,至于这个定义到底怎么来的,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很少有人去想。这其实就是一种“思维上的懒惰”,我们默认了别人给我们的结论。
而第一性原理,就是要对抗这种懒惰。它逼着你像一个刨根问底的小孩,不停地问“为什么”。
打个比方吧。
你学盖房子,有两种方法:
-
类比学习法:师傅告诉你,承重墙要砌30厘米厚,地基要挖1米深,窗户要开多大。你记住这些规矩,然后照着盖,盖出来的房子也挺结实。但如果有一天,让你去一个地质特别松软的地方,或者用一种全新的材料盖房子,你就懵了,因为师傅没教过。你只知道“怎么做”,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
-
第一性原理学习法:你不仅学怎么盖,你还去问:“为什么承重墙要30厘米厚?” 这个问题会逼着你去了解更本质的东西,比如:砖头的承重极限、水泥的标号、楼层的高度、重力、风力、抗震需求等等。当你把这些最基本、最不可能再被拆分的知识(比如物理定律、材料科学)搞懂了,你就不再依赖“30厘米厚”这个现成的“定义”或“规矩”了。
这时候,就算让你用碳纤维去月球上盖房子,你虽然没盖过,但你也能从最基本的原理(月球的重力、真空环境、材料特性)出发,自己推导出一套全新的建造方案。
回到你的问题:为什么要去追问“这个定义为什么成立”?
因为很多所谓的“定义”,其实就像那个“30厘米厚的墙”,它只是在特定条件下,为了方便理解和应用,对一堆底层原理进行打包和简化后的“结论”或“规矩”。
你追问它为什么成立,就是在做一个“解压缩”的动作,把这个被打包的知识罐头打开,看看里面最原始的配料到底是什么。这个过程会让你:
- 真正理解,而不是简单记忆:知识不再是孤立的“定义A”、“公式B”,而是由底层逻辑串联起来的一张网。
- 获得迁移和创新的能力:当你掌握了最底层的逻辑,你就可以在不同的领域、面对新问题时,举一反三,甚至创造出前人没有想到的新方法。因为你手里拿的不是一张固定的菜谱,而是食材和烹饪原理。
- 看透事物的本质:能帮你过滤掉很多噪音和表象,直接抓住核心。比如一个商业模式,你不用管它包装了多少新概念,你用第一性原理去拆,最后会发现它的本质可能就是“低买高卖”或者“信息差变现”。
所以,不断追问“为什么”,不是为了钻牛角尖,而是为了打碎知识的表象,触及它最坚硬的内核。这是一种很“累”但回报极高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