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试中遇到新题型,学生如何运用第一性原理进行冷静分析?

直樹 淳
直樹 淳
Researcher in AI, uses first principles for novel designs.

别慌,这事我熟。考试碰见新题型,感觉就像是本来准备好的是百米冲刺,结果裁判突然发了杆枪让你玩射击,第一反应肯定是懵圈。

这时候,“第一性原理”听着挺玄乎,但说白了就是让你瞬间变成一个“杠精”+“侦探”,忘掉你背过的所有“题型套路”,只相信最原始的规则。

你可以试试这么做,分三步走:

第一步:清空大脑,回归“原始人”状态

深呼吸,告诉自己:这题我没见过,但出题老师肯定不是外星人,他考的知识点我一定学过。

然后,忘掉“这是xx题型”、“我应该用xx公式”这些想法。这些都是你后来学习的“包装”。现在你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包装全拆了,看看里面最核心的东西是啥。

第二步:像侦探一样审问题目

拿着放大镜,一个字一个字地读题,然后问自己三个最基本的问题:

  1. 你给了我什么?(已知条件) 把题目里所有的数字、事实、条件,都当成是散落一地的乐高积木。别去想这些积木能搭出什么模型,就单纯地把它们一个个捡起来,放在你脑子里的桌面上。比如,“一个速度为v的小球”、“两条平行线”、“李鸿章说了一句话”……把这些最原始的信息碎片抓出来。

  2. 你到底想让我干嘛?(最终目标) 明确你的任务。是要求一个具体的数值?还是要证明一个结论?还是让你分析一个原因?把这个“终点”也拎出来,单独放一边。

  3. 这一切都发生在哪张地图上?(核心概念)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问自己,这道题考的到底是哪个最最最基础的知识点?

    • 物理题?别想那些花里胡哨的场景,就问自己,这本质上是能量守恒,还是动量守恒,还是单纯的受力分析?
    • 数学题?别想是哪个题型,就问,这是在考函数的定义,还是在考三角形的基本性质,还是在考概率的本质——数数?
    • 文科题?别想材料怎么分析,就问,这背后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还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

第三步:用最笨的方法搭桥

现在你手上有一堆“积木”(已知条件),明确了要搭的“模型”(最终目标),也知道了这是在哪张“地图”上(核心概念)。

接下来,别想着一步到位。你就用最笨、最原始的逻辑去连接它们。

  • 从“已知”出发,用“核心概念”这个最基本的规则,看看能推导出什么新东西?哪怕只是一小步。
  • 或者,从“目标”倒推,要得到这个结论,我需要什么条件?这个条件题目给了吗?或者我能用已知条件推出来吗?

举个例子,一道你没见过的几何题。你把已知条件(边长、角度)都列出来,发现最终要证明某条线段的长度。这时候你回归本源,想:“证明长度?无非就是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三角函数这几样最原始的工具。” 然后你就一个个试,看看哪个工具能用手上的条件撬动一步。走一步,看一步,很可能走着走着,路就通了。

总结一下:

遇到新题型,别怕。它的“新”只是外表的伪装。你用第一性原理,就是扒掉它的伪装,露出它最赤裸的本质。这个过程就像:

忘掉菜谱 → 看清食材(肉、菜、盐)→ 思考最终要做的味道(咸、甜)→ 用最原始的烹饪手法(炒、煮)去尝试。

多在平时练习这种“拆解”思维,考试时才能冷静地把陌生的问题,变成你熟悉的“原材料+基本规则”的游戏。